【摘 要】
: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抗SMV种质的筛选以及抗SMV基因的定位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本课题组前期SMV株系SC3抗性基因Rsc3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 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抗SMV种质的筛选以及抗SMV基因的定位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本课题组前期SMV株系SC3抗性基因Rsc3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 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GmR51),并对这2个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大豆抗SC3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分析根据已经公布的大豆基因组数据设计2个候选基因的克隆引物,分别从抗病品种PI96983,齐黄一号,感病品种南农1138-2中克隆了候选基因,并且分析了候选基因在抗感病品种中序列的差异。结果显示GmR47在PI96983和南农1138-2之间存在8个SNP差异,导致5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GmR51在这2个品种之间存在8个SNP差异,导致了 3个氨基酸发生突变。GmR47在齐黄一号和南农1138-2之间存在5个SNP差异,导致3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GmR51在这2个品种之间存在10个SNP,导致4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病品种存在氨基酸突变,并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可能是导致抗感病品种中候选基因功能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两个基因编码蛋白质预测结果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有较高同源性,其次是苜蓿。2.大豆抗SC3候选基因及其可变剪接的表达量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 GmR47和GmR51在病毒诱导后在抗感病品种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说明候选基因GmR47和GmR51可能参与抗病品种对SMV的抗性。对GmR47和GmR51的可变剪接体分析,发现这2个基因存在不同的剪接体,其所有的剪接体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其中可变剪接体IN1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IN2和IN3的表达量则相对平稳,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了大豆对SMV的抗性。3.利用VIGS研究大豆抗SC3候选基因的功能本实验利用基于菜豆斑驳病毒(Bean Pod Mosaic Virus,BPMV)的VIGS系统沉默了 SC3抗病候选基因GmR47和GmR51,在接种候选基因沉默载体pBPMV-GMR后,接种植株中候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候选基因被有效沉默。同时,沉默植株在接种约一周后出现叶面卷曲、植株矮化等症状,并且在接种后的6周内出现顶端坏死最后整株枯亡,根据候选基因沉默后表型的变化结果初步推测候选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的极端抗性反应。为验证候选基因沉默后接种植株抗性的变化,在接种沉默载体的7天后在其展开的第一对复叶上接种SC3,并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法(qRT-PCR)检测沉默植株体内SMV病毒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接种SC3后的6,9,13天内,沉默植株中的病毒含量显著增加,初步证明候选基因GmR47和GmR51参与PI96983对SMV的抗性。4.候选基因敲除品种的性状鉴定及杂交后代的筛选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Williams82品种中的抗病候选基因GmR47和GmR51,本文对敲除候选基因的T4代家系CR-26进行抗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SC3后,CR-26的症状比野生型Wiliams82更为严重。利用CR-26与大豆抗SC3品种齐黄1号、大白麻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抗病基因处于纯合状态且候选基因被CRISPR-Cas9系统成功编辑(敲除)的单株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在候选基因被编辑后大部分杂交后代的抗性纯合单株对SC3表现出了感病症状;但也有少部分个体在候选基因被编辑后仍没有感病症状。初步推测GmR47和GmR51是参与抗病相关过程的基因,至于个别植株没有症状,有待分析其原因。
其他文献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属于单锌指蛋白家族,通常以转录因子的形式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且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分别是位于N-末端的DNA结合域,和位于C-末端的转录调控域,它通常是由200~400个氨基酸构成的。在DNA结合域中有一个Dof结构域,它包含四个保守的Cys残基和一个Zn离子。近年来发现植物Dof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很多环节都起重要作用,例如
杂草稻(weedy rice)是一种可以在水稻田中自然繁衍与普通栽培稻伴生并危害水稻作物生长的稻属植物。杂草稻形态与正常栽培稻相似,比栽培稻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危害栽培稻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稻米质量,威胁水稻生产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对6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对应田栽培稻品种进行萌发实验,发现杂草稻发芽势普遍显著强于对应栽培稻。进而对以粳型杂草稻(WRL-162)为母本和粳型栽培稻日本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一直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开展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是实现大豆品种不断创新和高产优质育种的重要保障。育成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和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广泛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74-2017年育成的黄淮海地区508份夏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初熟期和生育期组之间的回归模型,对该群体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通过对
生物除草剂是使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各类生物及其组织、代谢物进行工业化生产,有效利用、防除特定杂草的生物制剂。利用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已成为未来生物除草剂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从灰黄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in)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含氯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甚广。在动物细胞中,灰黄霉素能够影响微管的组装和解聚,可能的作
生鲜面,因其口感劲道爽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含水量高,极容易引起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发生变酸、发霉等变质现象。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本论文主要以生鲜面为研究对象,在生鲜面制备过程中,通过向生鲜面中添加乙醇、丙酸钙、ε-聚赖氨酸盐酸盐以延长保质期;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生鲜面的保鲜配方,并研究了生鲜面在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的品质特性变
氮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能够影响细胞生长、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在真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氮源培养会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产生影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灵芝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和降血脂等多重功效。研究发现氮源的改变影响灵芝三萜合成,但其机制并不清楚。灵芝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深入研究三萜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论文对
本文以‘阳光玫瑰’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 GA3、TDZ和不同留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与含量的影响,以及克隆了葡萄组织中的DXS基因,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阳光玫瑰’葡萄在盛花期和盛花后两周分别用GA3和TDZ浸蘸果穗:25 mg·L-1 GA3,25 mg·L-1 GA3(CK);25 mg·L-1 GA3,25 mg·L-1 GA3+5 mg·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发霉的食品和饲料中,具有强的致癌性、肝毒性和免疫毒性,给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AFB1诱导的免疫毒性被认为是动物疫苗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AFB1的免疫毒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DNA甲基转移酶是催化DNA甲基化的重要酶类,在机体内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也被发现
巨自噬(即通常所说的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运送受损蛋白质等有害物质到溶酶体或液泡进行降解并被重新利用的过程。自噬过程通常包括自噬前体的诱导、成核、延伸、闭合及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的融合、自噬体内容物的降解和释放等步骤。所在实验室已报道Rab5/Vps21模块蛋白除了参与内吞途径还参与自噬途径,缺失后自噬前体无法封口,部分原因是Vps21模块蛋白缺失后无法募集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大豆种植过程中,杂草危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不良因素,严重时可减产20%~50%,因此杂草防控是促进大豆高产增效的重要措施。目前,化学除草是农田杂草防除的有效手段。麦草畏是内吸传导式激素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杀草力强、药效迅速、持效适中等特点,应用潜力较大。由于常规大豆品种对麦草畏敏感,国内没有抗麦草畏大豆材料创制和利用的报道。本研究拟利用北京大学林忠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