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诗人,在中国学界产生了近八十年历久不衰的接受神话。他在诗人个性与生活,个人才能与技艺表达,个人体验与诗歌的创作等诸多关系方面都对中国学人起着“示范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里尔克的真正颠峰之作《杜伊诺哀歌》的汉语阐释至今尚未真正搔到痒处。本论文通过对《杜伊诺哀歌》逐字逐句的解析,为任何试图探访“哀歌迷宫”的读者寻获一把启之有效的钥匙。与以往分析视《杜伊诺哀歌》为十首组诗不同的是,在对十首哀歌一一解析的基础上,我得出《杜伊诺哀歌》是十首相互关联的长诗,进而展示其发展的逻辑进程。在文本解读的前提下,厘清里尔克的运思之路,透视“哀歌世界”中天使的隐喻之意,进而定位里尔克在整个“魏玛文化”艺术家群星中的坐标,无疑有助于我们既能深刻地“入乎哀歌世界”之中,又能清醒地“出乎哀歌世界”之外;既能在理想的指引下从事社会建制的宏大构想,又能高屋建瓴地审视并避免任何出于对“有机社会”的深深迷恋而幻想把其付诸现实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