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Wu,Godefroit and Hu,2010是本文作者等最近在辽宁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义县组发现的原始禽龙类恐龙。其模式标本近完整保存,它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禽龙类化石。本文首次对义县薄氏龙模式标本的头骨和头后骨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新发现了义县薄氏龙的4个自近裔性状,并重新修订了义县薄氏龙的鉴定特征,其特征如下:上颌骨与泪骨之间,在相对于Iguanodon、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眶前孔的位置发育有一凹坑;前额骨后部在眼眶之上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齿齿冠主脊向后弯曲;尺骨和桡骨相对短粗,尺骨与桡骨的近端宽度与骨干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28和0.33;桡骨近端和远端前后几乎对称膨大,外、内侧视呈三角形;肠骨后髋臼突腹背向窄(长/高=2);跖骨非常短,第III跖骨与胫骨长度比为0.18。运用分支系统学研究方法,本文对禽龙类的32个类群的126个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义县薄氏龙为最原始的鸭嘴龙超科类群。鸭嘴龙超科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基翼突近水平伸展;肠骨骨板侧视较直。同样产自辽西义县组的锦州龙要比薄氏龙更进步一些。与其它的最近有关禽龙类的系统分析不同的是,本文保留禽龙科,包括Ouranosaurus、Mantellisaurus和Iguanodon,它们构成一单系类群,这一分支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骨化的轴上肌腱达第10颈椎;前足第I指的爪骨呈圆锥状。在禽龙科中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因为背椎和荐椎有较长的神经脊(大于相应椎体高度的2.5倍)而归为同一类群。鸭嘴龙超科与禽龙科互成姊妹群。根据薄氏龙模式标本椎体的神经脊与神经弓全部愈合、身体长度、前后肢长度比、胫骨与股骨长度比、腕骨不愈合、以及前足第II与第III指的爪骨呈爪状等特征,推测薄氏龙可能为一个成年个体;体重约为0.2吨;可能以两足行走为主。薄氏龙的跖骨及前肢末端很短,这相似于其它用前肢支持身体重量的脊椎动物。因此推测薄氏龙可能与其它一些禽龙类相似也兼用四足行走;与其它的禽龙类相比,薄氏龙的奔跑速度可能较慢。另外,薄氏龙的前肢也可能更加灵活。迄今发现最早的禽龙类化石产于英国的中侏罗统,亚洲地区在晚侏罗世没有禽龙类的分布。在辽西义县组中发现了德国提塘早期索伦霍芬层中的某些脊椎动物的相应的进步类群,这说明了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在晚侏罗世仍相互连接,之后才又相互裂解。而在欧洲晚白垩世发现的禽龙类的原始类群(Rhabdodon和Zalmoxes),可能也正是早白垩世这一阶段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地理隔离的结果。原始的鸭嘴龙类起源于亚洲,并且在早白垩世的亚洲逐渐繁盛。在Aptian-Albian期亚洲大陆通过白岭海峡与北美相连,原始的鸭嘴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由亚洲迁徙至北美。辽西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长期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义县组所产各门类化石分别代表了的不同时代的演化特征。根据本文禽龙类系统发育的分析,薄氏龙可能生存于早白垩世Valanginian-Aptian期,综合参考原始禽龙类的古生物地理及义县组大康堡层生物群的总体特征,本文将薄氏龙的生存时代定为早白垩世中期,或略晚一些。总之,义县薄氏龙的发现和研究对原始禽龙类及原始鸭嘴龙类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及古生物地理等方的研究都具有较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