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小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区,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和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典型的断陷盆地,盆-山地形变化强烈,气候反差较大,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立地条件较差,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流域出现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如水土漏失加剧、石漠化程度加深等,严重影响了小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阻碍了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机制、准确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并且探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子,对于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以小江流域为对象,客观合理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且进行影响因子识别,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治理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产品生产评估。云南小江流域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6年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63?10~5t和2.888t/mu、1.88?10~5t和3.013t/mu、2.37?10~5t和4.594t/mu、2.59?10~5t和3.209t/mu,农产品总产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农产品供给服务功能整体有所提高。不同地貌类型的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盆底平坝区(3.633 t/mu)、台地槽谷区(3.545 t/mu)、峰丛洼地(3.490 t/mu)、岩溶中山区(3.458 t/mu)、岩溶河谷区(3.303 t/mu)。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平坝区和台地槽谷区;石漠化程度加重,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农作物生长环境受到威胁,农产品供给服务能力下降。(2)碳储存评估。小江流域1982年、2003年、2016年总的碳储量分别为1.48?10~7t、1.47?10~7t、1.75?10~7t,碳储量呈现出先缓慢减少后显著增加的态势。不同地貌分区中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岩溶河谷区、岩溶中山区、台地槽谷区、沉积平坝区、峰丛洼地。光合作用和岩溶碳汇是小江流域碳储存的主要来源,受植被覆盖率、降雨、气温、光照等因子影响。海拔较高的中山区和河谷区是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区,是主要的碳储存功能区域。石漠化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降低,碳通量减少,碳储存能力降低。此外,雨季的平均碳通量(9.03 t/(km~2·a))大于旱季(6.88 t/(km~2·a)),表明雨季的固碳能力高于旱季,反映出温度、降雨有助于碳储量的增加。(3)生境质量评估。小江流域1982年、2003年和2016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依次为3.761、3.669、2.893,生境质量持续下降。2016年和1982年相比较,生境质量下降区域的面积(65.86%)明显大于生境质量增长区域的面积(14.67%),生态环境恶化。不同地貌区生境退化程度由高到低为盆底平坝区、台地槽谷区、峰丛洼地、岩溶中高山区、岩溶河谷区。海拔较低的盆底平坝区和台地槽谷区受人为干扰较为频繁,植被指数较低,生境质量相对较差。岩溶中山区和岩溶河谷区降雨较多,满足植被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条件,植被指数较高,生境质量较好。石漠化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减小,生态环境恶化,生境质量下降。(4)盆底平坝区和台地槽谷区是流域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岩溶河谷区和岩溶中山区是主要的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应注重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岩溶河谷区和岩溶中山区应实施森林保护措施,做好监测和预报工作,并且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