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完成实验任务,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学“分课分家”,各学科自成体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以单学科为中心展开教学,只讲化学,不讲物理,使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被人为的孤立起来,所学知识也被分割,不能先融,碰到学科边缘知识时则互相推运。尤其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化学过程,而不讲解或忽视物理现象,以及此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知识面的局限和支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化学与物理都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基础学科,两门学科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也具有相融性。无论从原理上,还是现象上这两者都是不可能分离的。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高考“3+X”的全面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显得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化学实验改革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研究的一种手段,阐述了通过分析实验中产生的物理现象,不但可以推断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可做深层次的现象分析。对中学化学实验中物理现象研究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能从纯化学知识的思维转向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思考并且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并使之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强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中不仅要重视化学过程还应讲授化学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使之能从一个试验中学到更多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探索知识的精神,使教师和学生摆脱封闭式应试教育的藩篱,走渗透兼容、互相协作的新路子,适应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