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战国末期于“百家争鸣”之中,利用唯物主义自然观,直接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不拘泥于儒家陈说,稽考各家之长短,综合诸子之说”,(朱贻庭)对诸子百家的某些思想观点进行了批判继承,形成了以“人性恶”为哲学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确立了自己在先秦诸子中的杰出地位,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闪烁着一些具有现代价值的“亮点”,这些充满智慧的“亮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伦理思想做了梳理并发掘其现实价值。荀子的伦理思想是以其“性恶论”作为理论预设,他认为人先天具有恶的本性,“好利而恶害”,这种人性中先天的恶是一切伦理道德规范形成的前提和出发点,“性恶论”是其伦理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荀子的伦理思想具体阐述为:以“礼”为核心、“隆礼重法”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系统地论述了“礼”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主要内容以及“援法入礼,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德治”和“法治”必须密切结合的思想,把治国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克服了以往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礼”、“法”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以“荣辱之大分”作为道德原则,创造性地回答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认为对于义利两者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决不能片面地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应当坚持“以义制利,义利统一”,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观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地参”的生态伦理思想,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为基础,主张以“制天命而用之”与“与天地参”的发展观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师法”、“礼义”的道德教育论和“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是荀子伦理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体现了德性伦理的要求,一方面,强调重视“师法”、“礼义”的道德教育,从外在因素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化性起伪”,“性为和,然后成圣人之名”;另一方面,强调重视“慎独”的内省修养,从内在因素提高个体的道德自觉水平,“积善成德”,从而达到“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