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步入产业结构的转型期、过剩产能的消化期、经济增速的换档期,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已经开始重视经济增长之稳而非经济总量,“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正面临看去库存以适应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而合理的资源开发使用与结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探讨两者间关系意义重大。 本研究以我国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和构建理论框架基础上探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框架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以及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论证等。理论基础回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回顾了产业结构发展理论,包括产业升级理论、产业变迁与经济系统发展间的关系;其次就国内外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间有关“资源诅咒”领域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由“荷兰病”模型到“资源诅咒”假说的理论发展进程;第三,在梳理当前关于资源诅咒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荷兰病”提出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确定性分析积极的政策干预及消极的政策后果对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影响,从而为诊断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提供依据。 理论框架构建基于资源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资源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关联程度的区别,探索从资源产业出发形成不同经济效率的产业链路径,并基于资源产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路径传导分析,提出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双向作用假设,即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升级既存在正向推动机制,又存在逆向阻碍机制。 在理论框架基础上,以37个资源型城市为案例,通过区位熵法探讨各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诊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自然资源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双向机制。数理模型首先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主要资源型城市其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关联系数,包括前向关联系数与后向关联系数,其次分析资源型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贡献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后在核算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归类资源型城市不同的经济部门,定量测算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传导路径。 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基于2002~2013年285个地市级城市面板数据,在构建两步GMM模型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与城市产业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资源开发的临界点之前,资源禀赋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健康的产业体系发展;一旦资源开发力度超过阈值,则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资源诅咒”现象;(2)37个资源型城市实证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法规,我国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资源过度开发、产业结构健康度较低等问题,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升级呈负相关性,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及过度开发而错失了产业升级机会;(3)基于上述分析,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基于新常态发展战略和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对策,即短期内克服产业升级困境,以促进产业转型为核心,为稳定就业和民生为基础,实现低增长速度下的良性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