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印象至今一直是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民族刻板印象是一种具体化的刻板印象,一种以民族文化和民族差异为基础的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具有一般刻板印象的特征,其在民族或是族群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交往和互动的重要心理机制。族群之间若存在过多的消极民族刻板印象,势必产生族群偏见以及不和谐的族群互动心理。我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当前族群成员互动时仍然持有一定程度的民族刻板印象。探析民族刻板印象的发生机制以及抑制作用,使更清晰了解民族刻板印象的激活及其抑制机制,为族群关系的理论的建构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依据。依据民族刻板印象系列加工的理论,研究者通过两个研究分析了民族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即从社会分类到民族刻板印象的激活,再到民族刻板印象的抑制过程。研究者把族群面孔刺激作为直接的族群类别线索,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揭示其发生和发展过程。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访谈法、自由联想法和等级评定法,对226名汉族大学调查分析,获得了当前汉族群体对维吾尔族群体持有的民族刻板印象内容,同时提取后续实验研究的特质词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汉族群体对维吾尔族群体成员持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民族刻板印象。研究1采用系列评价启动范式,以汉族和维吾尔族成人面孔作为族群类别启动项,主要揭示了民族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实验1,选取了54名汉族大学生,行为数据的结果发现:在维族面孔启动条件下,被试刻板印象试次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刻板印象试次,而在汉族面孔启动条件下,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族群面孔分类时激活了相应的民族刻板印象。实验2,运用ERP技术,记录了21名汉族被试特质词效价判断时的反应时和脑电活动,ERP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族群面孔加工阶段,汉族面孔和维族面孔诱发的N170(150-190ms)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汉族面孔比维族面孔诱发的更大的P250(235-265ms);在维族面孔启动下,刻板印象的比非刻板印象条件诱发更大的P300(345-480ms)波幅,非刻板印象比刻板印象条件的P300潜伏期更长,而在汉族面孔启动条件下,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特质词判断阶段,维族面孔启动下,刻板印象比非刻板印象条件诱发的更正的P2(155-265)波幅,而非刻板印象比刻板印象诱发更负的N2(270-350ms)波幅,而在汉族面孔启动下,他们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2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民族刻板印象的抑制过程,采用系列评价启动范式与“go-stop”信号实验范式相结合,选取46名汉族大学生被试,结果发现,在“go”试次中,维族面孔启动条件下,被试刻板印象试次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刻板印象试次,而汉族面孔启动条件下,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stop”试次中,维族面孔启动时,刻板印象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非刻板印象试次,而在汉族面孔启动时,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个体在民族刻板印象激活之后产生了相应的抑制行为反应。基于对以上三个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汉族大学生对维吾尔族群体成员持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民族刻板印象;(2)族群分类信息可产生民族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3)族群面孔类别化加工过程中,P250是族群面孔鉴别与分类的优势性成分;且P300是民族刻板印象激活的重要指标;民族刻板印象开始于早期知觉阶段。(4)民族刻板印象是一个系列的加工过程,民族刻板印象激活后存在刻板印象抑制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