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想的PPP项目伙伴关系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应该是平等、友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是,中国PPP实践中,很多地方公共部门将PPP模式视为获得财政拨款或补贴(融资)的工具,着眼于短期内政绩提升和财政收入,仅仅依靠传统项目管理方法来约束、监督和控制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容易导致公私双方形成不合作(或对抗)态度,进而引起公私双方的不合作(或对抗)行为。如此,不仅没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更没有提升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质量,严重违背了施行PPP模式的初衷,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现实中,公共部门既承担着地方公共设施/服务的供给任务,同时又是PPP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在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中往往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和自主权。体现其关系取向的态度和行为可能决定社会资本方的感知与行动,对项目执行及项目绩效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PPP仍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阶段,制度的系统性和顶层设计仍然需要完善。特别是鲜有关于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以及不同关系取向对项目绩效影响机理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社会交换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聚焦PPP项目中公共部门关系取向及其影响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扎根理论、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开展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对项目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揭示公共部门关系取向对社会资本方及项目绩效的影响机理,为PPP项目的健康发展和有效治理提出策略建议。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扎根PPP项目情境,依据政策文件与访谈数据,分析提炼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其次,从社会资本方这一视角,引入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与合作行为作为公共部门关系取向和项目绩效间的中介变量,共提出12条直接作用假设和10条中介作用假设,构建“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与合作行为→项目绩效”的作用模型,由此展开公共部门不同关系取向对PPP项目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再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利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以及Bootstrap方法对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中介作用假设进行检验,随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研究结论。最后,依据实证结论,结合PPP项目实践,从公共部门、社会资本方及项目层面提出发挥关系取向作用改善项目绩效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组织行为学、组织心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科交叉视角,探究公共部门关系取向作用于PPP项目绩效的逻辑关系,将关系取向、公平感知、合作行为与项目绩效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构建理论模型。一方面为项目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及组织心理学建立了联系,提供理解PPP项目中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的新视角。另一方面,将各变量纳入一个整体的研究框架,构建理论模型,使得对PPP项目中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第二,采用扎根理论与计算机编码相结合的方式,解构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内涵与维度,构建其概念模型。聚焦PPP项目,重点从社会资本方敏感的关系取向出发,通过重要政策文件梳理与对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方访谈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 11软件,得出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具体内涵,并构建了包括情感关系取向、工具关系取向和利益关系取向的概念模型。有助于对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内涵与维度的清晰认识与理解,也能够丰富PPP项目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开发出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测量量表,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为后续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工具基础。从扎根理论得出的公共部门关系取向三个维度出发,开发出测量量表。之后通过专家访谈与发放问卷,对测量量表进行完善与验证,形成了对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进行有效测量的测量工具。这将弥补PPP项目公共部门关系取向研究的不足,为今后针对PPP项目中关系取向的相关研究奠定工具基础。第四,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了PPP项目公共部门不同关系取向对项目绩效的作用路径及影响力。实证研究发现公共部门不同的关系取向对公平感知、合作行为和项目绩效的影响有差异;进一步地,通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解析了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合作行为在关系取向与项目绩效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包含简单中介与二阶段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阐明了PPP项目公共部门不同关系取向对项目绩效的作用路径之间有差异,对各变量之间内在关系做出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解释,丰富了现有“关系取向”及“项目绩效”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