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语法化理论和类型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对“在”字句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在”的语法化,“在”“着”作为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的使用考察四个方面的内容。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了已有文献对介词和副词“在”语法化的路径、动因和机制的研究;“在+NP+VP”和“VP+NP+在”的语法意义,及后一类结构中“在+NP”的句法性质研究;介词结构中“在”和“上”的词类地位,及二者在结构中的隐现研究;方言中的持续体标记研究。第一章从先秦、东汉、东晋和唐朝、五代五个时代,搜集了《论语》《论衡》《搜神记》《六祖坛经》《祖堂集》这五部文献,随机选择了这五部文献中一部分语料(《论语》和《六祖坛经》选择的是全本)进行了考察。对语料中的所有“在”描写了其出现的句法环境,概括了“在”的词义,分别了“在”的词性,并按照词性和句法位置对各文献中的“在”字句的数量和比例作了统计。第二章讨论判断介词“在”产生的标准,认为前置于VP的“在”产生时间应该在春秋末期,后置的“在”产生的时间不晚于东汉;讨论了各时代介词“在”字句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情况和趋势,本文认为数据统计可以反映和检验对介词产生时代和发展情况与趋势判断的合理性。本章通过《春秋谷梁传·庄公》和《六祖坛经》中“于”字句的考察,结合方言中介词“著”的使用情况,提出处所介词“在”“于”“著”之间是“类推——竞争”关系;解释了介词“在”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本章还讨论了前、后置介词结构“在+NP”间的关系,并对汉语史上介词结构的语序变化作了一定的解释。第三章、第四章为进行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的类型学考察。将普通话中“着”所表示的持续体意义分为4大类6小类,对汉语的7大方言区中包括普通话在内的12个方言点,按这6小类体意义进行体标记的考察。结合古汉语的材料及方言调查,本章将汉语中的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的来源划为两类,并分别对这两类体标记的构成成分、语法化的过程以及再语法化的路径作了探讨。根据汉语中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的使用,概括出2条绝对共性和3条蕴含共性。第五章为结语和余论,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以及提出的假设,和主要的结论;提出本文的不足以及还有待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