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压电器件力电耦合模型及其在能量俘获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结构”的实现需要四个关键要素:传感器、驱动器、控制策略以及可调控的电源供应。压电材料尤其是压电陶瓷在工程领域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近几年来,压电材料在环境能量俘获以及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的应用也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从实现“智能结构”所需的四个关键要素不难看出,压电材料已经在“智能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应用于传感器和驱动器),而在可以预见的不远的将来,压电材料为“智能结构”提供除电缆和电池外的替代电源选项也将成为现实,必将极大地促进“智能结构”向无线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不难看出,针对压电器件的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智能结构”的发展。压电器件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以压电悬臂梁和压电叠堆最为常用。本文将针对压电悬臂梁和压电叠堆精细化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新型俘能器件的开发展开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压电悬臂梁和压电叠堆在能量俘获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压电弹性理论得到了压电悬臂梁在准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精确解,该解为压电悬臂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指导或验证。在弹性力学框架下要得到既满足控制方程、又满足苛刻的边界条件的精确解通常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将剪力的作用考虑在内时,能寻求到精确解的问题更是凤毛麟角。双层压电悬臂梁是压电层合悬臂梁中最基本的形式。然而,当考虑剪力作用时,对于上下层具有不同厚度和不同材料参数的广义双层压电悬臂梁,其在热-力-电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精确解尚没有得到。在本文第二章中,基于压电弹性理论,考虑端部剪力作用,利用应力函数法,通过建立合适的边界条件,得到了广义的双层压电悬臂梁在端部剪力、端部轴力、端部弯矩、温度改变和外加电压共同作用下的统一解。本文所得广义双层压电悬臂梁的精确解,既可退化到单晶片和双晶片压电悬臂梁的解答,还能对已有的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的单晶片和双晶片压电悬臂梁的解答进行修正。另外,本文所得静力学解答还表明,当压电悬臂梁中存在弯曲变形时,即使压电层的厚度非常薄,压电层横截面上的电场强度沿厚度方向的分布也并不均匀,而是沿厚度方向呈线性分布。
  (2)提出了改进的压电悬臂梁分布参数模型,进而对基于传统分布参数模型得到的悬臂式压电俘能器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修正。为便于计算,传统的压电悬臂梁尤其是悬臂式压电俘能器的动力学模型几乎都建立在Euler-Bernoulli梁理论之上。已有的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建立的悬臂式压电俘能器分布参数模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压电层中的电场沿厚度方向假设为常数。然而,在Euler-Bernoulli梁理论的框架下,均匀电场假设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压电层中的电位移散度不为零。众所周知,某一个点的电位移散度代表此点的自由电荷密度,压电层中的电位移散度不为零意味着压电层中存在自由电荷,这有悖于理想绝缘体中不存在自由电荷的物理学基础。受第二章给出的压电悬臂梁精确解启发,本文在第三章中将非均匀电场引入到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的悬臂式压电俘能器分布参数模型中,对分布参数模型进行了改进。由于上述改进模型可以简单地退化为悬臂式驱动器模型,因此,第三章提出的改进的悬臂式压电俘能器分布参数模型也可称为改进的压电悬臂梁分布参数模型。在第四章中,利用改进的压电悬臂梁分布参数模型,对基于传统分布参数模型得到的悬臂式压电俘能器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修正,包括抗弯刚度修正、谐振频率修正、开路电压修正、最优负载电阻修正以及最优输出功率修正。
  (3)建立了压电叠堆驱动器、压电叠堆俘能器和超声能量传输系统的力电耦合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已有关于压电叠堆的理论分析模型中,尤其是在基于压电弹性理论的完全耦合模型中,往往没有考虑附加质量块和外加约束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尤其是在超声能量传输应用中,由于能量转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压电叠堆往往并不是通过胶水粘接而成的叠堆,而是通过端部金属块加紧固锚杆将压电片机械压紧组成的叠堆,这样一来,在理论建模中必须将端部质量以及外围约束考虑在内。本文第五章基于压电弹性理论,考虑端部质量和外围约束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压电叠堆驱动器、压电叠堆俘能器和超声能量传输系统的力电耦合模型,并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实验验证。随后,利用本章建立的力电耦合模型,进一步对超声能量传输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分析,揭示了力学和电学边界对能量传输性能的影响。
  (4)提出了一种新型弯-压式压电俘能单元,建立了其力学分析模型,并制备了新型俘能原型机。叠堆式压电俘能器通常用于直接承受荷载下的能量俘获,然而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既能承受千牛级荷载又有毫瓦级能量输出的俘能器鲜有报导。本文在第六章中提出了一种以压电叠堆作为能量转换核心的新型弯-压式压电俘能单元,建立了新型俘能单元的力学分析模型,制备了新型俘能单元的原型机,完成了原型机性能的实验室测试,验证了所建力学分析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提出的新型俘能单元由独立的钢构件和压电叠堆通过机械连接组成,各个构件间无胶层,且各个受力构件均可替换。通过特殊的弯-压设计,俘能单元的外围钢构件能保证压电叠堆在工作中承受压应力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俘能单元的承载能力。通过替换关键传力构件,此俘能单元可有效放大或减小外加荷载,从而实现强化模式和保护模式。对俘能单元原型机的实验测试表明,在4Hz-600N简谐荷载作用下,单个俘能单元功率输出可达17.8mW。实验过程中,将预紧力计算在内,俘能单元所承受的最大荷载达到2.8kN,但是并未达到其承载极限。此外,本文还对并联的俘能单元共同工作时的内部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5)建立了埋置俘能单元的轨道结构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分析模型,给出了俘能单元的理论电学输出。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和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将俘能单元埋置于轨枕中,本文第七章对新型弯-压型压电俘能单元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埋置俘能单元的轨道结构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分析模型,并给出了俘能单元的理论电学输出。分析结果显示,当一辆包含五节车厢的列车以40m/s的速度从单个俘能单元上驶过,强化模式下和保护模式下的俘能单元电能输出功率分别达到0.49W和0.62W。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电化学能量存储系统,超级电容器由于其高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长、快速的充放电能力和出色的安全性,在辅助补充电池方面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超级电容器进一步广泛应用。根据能量密度公式E=1/2CV~2,显然获取大的电容和操作电势窗对提升能量密度至关重要。首先,对于水溶液电解质超级电容,一种十分有效的提升能量密度的方法是通过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
学位
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膨胀,导致化石燃料被超量消耗,造成能源危机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解决能源危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是研发新型高效储能技术。在众多储能体系中,锂氧气电池凭借其超高理论能量密度,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虽然我们在锂氧气电池的反应机理、放电容量、能量利用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许多关
学位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otic microbial fuel cells,OsMFCs)结合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和正向渗透(forward osmosis,FO)的优点,集污染物去除,产电,提取高质量水为一体。一个理想的汲取液/阴极液应具有高渗透压、高溶解度、高导电性、非生物毒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以保证其经济可行性。OsMFC作为一个基于FO的技术
学位
近二十年来,锂离子电池以其优异的性能被移动电子终端设备、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各种系统和场景广泛地应用,不断推动着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进步。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达到2600 Wh kg~(-1),显著高于常规的锂离子电池,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目前限制其商业应用的主要原因包括所使用的醚类电解液易燃、泄漏以及放电中间产物溶解于电解液导致的穿梭效应等。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液,开发全固态锂硫电池是解决这些
学位
随着现代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成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的首选之路。热电材料利用固体材料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可以实现电能与热能直接相互转换,在工业余热废热回收利用,半导体制冷以及汽车工业热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声子液体-电子晶体”新概念的提出,类液态材料因其独特的“液态”行为的亚晶格结构而具有极低的热导率与良好的电输运性能
学位
传统的商用锂离子电池受限于其理论能量密度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电动汽车和其他大规模储能市场对于高比能量二次电池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的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势在必行。锂空气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3505Wh/kg),远高于商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受限极化和循环性能等问题的限制,目前锂空气电池的水平还远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正极充放电过程涉及的氧气和Li_2O_2的转换反应
学位
受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人们的全球环保意识增强,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风能因具有低成本和无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电能生产中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作为电力需求供应的重要潜力已经充分证明风能在未来几十年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然而,风电场通常坐落在偏僻地带或者近海邻域,恶劣的运行环境导致的高昂运维成本向风电行业提出了挑战。因此,为
学位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大都具有直接带隙结构,利用这种材料体系制备的III-V族太阳电池光谱响应特性非常优异,可获得最为理想的光电转换效率,且其具有较强的抗辐射能力和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空间飞行器中。III-V族化合物太阳电池持续引领了最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的发展,外延生长技术和器件工艺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单结、双结和三结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最高值,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需基于光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为可以使用溶液法通过卷对卷工艺制备柔性、质量轻、大面积的器件而获得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合成新型的给体和受体材料、优化活性层形貌和界面、三元策略、器件工程等手段,成功地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目前,单节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5%。为了使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能够步入商业化,与其他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一争高下的能力,研究人员不断地投入精力在表
学位
有效的界面修饰和合适的空穴传输层对于获得高效稳定的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前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阴极界面和空穴传输层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相关的研究,通过优化p-i-n结构中的“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金属电极”界面和空穴传输层提高了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