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lan技术的贵州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科学规划方法,对核心保护价值区域制定科学保护体系,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率,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各国需完成的关键任务。贵州省地处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是以典型喀斯特地貌为主的省份。研究表明,省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极难恢复。为缓解生物多样性受胁程度,现已建立105个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但受限于最初对科学保护的认识,缺乏科学规划手段,使现有保护区体系规划不尽合理,保护效率有待提高。鉴于此,本研究以全省尺度,通过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以C-Plan保护规划软件与GIS技术计算研究区域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指数(Irreplaceability),以高不可替代性指数规划单元识别保护优先区,结合现有保护区体系识别保护空缺(GAP);通过保护效率值C及互补性(Cjk)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评估;使用不可替代性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进行保护区间划分,最后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范围及功能区重新规划,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11.06%的区域面积具有高保护价值(0.6<Irreplaceability≤1),并形成6大保护优先区,即H1-黔西高原山地针阔混交林区、草山农牧业保护优先区;H2-黔北山原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黔北西部丹霞山地常绿阔叶林、竹林保护优先区;H3-黔中丘原盆地常绿阔叶林喀斯特脆弱生态保护优先区;H4-黔东北中低山常绿阔叶林、黔东南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保护优先区;H5-黔东南山地丘陵与黔南山地盆谷常绿阔叶林保护优先区;H6-黔西南河谷季雨林保护优先区。(2)现有保护区体系内,61.23%的区域面积保护价值较低(Irreplaceability≤0.6);全省保护区保护效率值C为62.12,仅有26.39%的保护对象实现保护目标(Ti≥100);不同级别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最高(C=37.66);各保护区之间互补性较高,41.86%的保护区百分比互补性值在80%以上,大部分保护区保护对象选取较为合理。(3)贵州省现有保护区仅覆盖了全省16.94%的优先区面积,其余优先区面积形成5个保护空缺,即GAP1-黔西南河谷季雨林保护空缺;GAP2-黔东南山地丘陵保护空缺;GAP3-黔西高原山地保护空缺区域;GAP4-黔中山原盆地保护空缺区域;GAP5-黔北山原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空缺区域。(4)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范围及功能分区调整,并在空缺区域拟建新保护体系后,保护网络体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率C达86.37,较规划前提高24.25,规划后66.67%的保护对象均实现了保护目标,贡献值Ti达60以上的保护对象比例达88.89%。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后,保护效率C提高了2.12,各核心区保护效率均得到了相应提升。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莫代尔纤维和织物的特点,在络筒、整经、浆纱、织造各工序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保证了苠代尔纤维大提花织物的顺利织造,为公司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苏轼被贬海南三年(公元1097年—公元1100年)期间作品的结集是为《苏文忠公海外集》,共收入诗文约三百篇。对苏轼《海外集》及其创作做一整体研究,全面深入发掘《海外集》及其
随着人类工业与生产的大发展,全球气候急剧恶化,各类极端天气与气象灾害不断侵扰着社会秩序与居民生活。近年来,在各种气象灾害中,雨洪灾害对城市的破坏与影响日趋明显的。我
在经济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为群众代表性组织,企业工会应积极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去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寻求出新的突破,打造出企业的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患者术后排尿情况的影响,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骨科临床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02月2019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心理干预、术前排尿训练、饮食调护和疼痛护理的常规护理预防,观察组在
采空区充填体可以改善围岩应力状态、限制围岩移动的规模,维护空区的稳定性和地表的生态环境.根据充填体作用的机理,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影响尾砂充填体强度的因素,优选出符合工
介绍了广州地铁2号线车辆电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件、基本原理,并描述了其矢量控制的方式和在车辆中的实际应用方案。 The components and basic principle of electric d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