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腰腿痛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慢性是指急性期已过,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腰腿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病因复杂、发病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除小儿较少见外,其余年龄均可患病,尤以青壮年为最多见。国外统计,美国居民80%的人、瑞典居民65%的人在其工作年代患过腰痛。国内也有统计,腰腿痛患者的门诊仅次于感冒和心血管病。因此,它是一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性疾病。本研究在系统回顾祖国医学及针灸学对腰腿痛的传统认识及目前实验机理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电针的治疗方法,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慢性腰腿痛进行了相关的观察和研究。在临床观察上,针灸对慢性腰腿痛的治疗要点在于辨病变部位所属经络。“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经络辨证,分清腰腿痛的所病经络,可为选穴处方打下基础,增强针灸治疗的针对性,同时结合辨证施治,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结合取穴。本研究参照相关文献,选择与腰腿痛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下肢功能活动、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量化评分,研究结果表明,此量化评分法,能较客观地评价腰腿痛。而且操作方便,灵敏度高,能很好地反映毫针组和电针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都有显著效果,也显示两组疗效间有非常显著差异。两种积分评定都显示:电针组显著优于毫针组,即电针组对腰腿痛疼痛的缓解疗效显著地优于单纯毫针组。同时显示运用“腰腿痛病人调查表”来评估针灸治疗效果是客观、有效和人性化的。反应了针灸治疗腰腿痛的效果和机理是具有现代医学理论科学根据的。针灸治疗在一定的程度上,是预防和阻止了引起腰腿痛的腰椎环境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应加以推广和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腿痛其作用机理在于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起到消炎镇痛作用。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不论是毫针还是电针治疗慢性腰腿痛,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在同样取穴和疗程情况下,则电针组的疗程明显优于单纯毫针组,其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单纯毫针组短;在病例的治愈率方面亦明显优于单纯毫针组,其治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在缓解腰腿痛疼痛,改善腰腿痛患者的症状、功能及临床体征等方面,电针组也比单纯毫针组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电针对于慢性腰腿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在实验研究上,由于腰腿痛属于神经病理痛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也是以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为主。因此,本研究选择周围神经损伤性痛模型模拟腰腿痛的临床神经病理性痛的症状,主要选择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通过对大鼠神经行为学指标的观测和外周血及脊髓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测定来探究电针镇痛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电针治疗与单纯毫针治疗相同,对造模大鼠的热敏刺激的痛阈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针刺可以提高大鼠术侧机械性痛阈,而电针效果更显著。出现机械性痛觉过敏,这可能与损伤神经的方式和多少有关。电针不仅可以改善外周神经的损伤症状,同时还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的机制达到镇痛作用,此模型中大鼠术侧机械痛阈改善方面电针优于单纯针刺,这可能就是电针作用的一个方面。针刺镇痛与β-内啡肽有关,可能是针刺刺激了中枢,促进β-内啡肽的合成和在外周的释放,使中枢β-内啡肽水平及外周β-内啡肽水平均升高,参与镇痛等作用。本实验电针治疗组以普通针刺与电刺激的有机结合,其改善作用明显强于手针组,β-EP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作用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