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溶液接枝法,以过氧化物(DCP)为引发剂,制备了马来酸酐(MAH)接枝的聚丙烯(PP)。采用化学滴定法、红外光谱法、凝胶色谱法(GPC)和流变等方法表征了接枝产物,并重点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分子结构以及MAH的添加量对接枝产物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进行了PP/尼龙6(PA6)共混体系形态形成演变研究。 红外光谱显示,在1700—1900cm-1区域有明显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这说明马来酸酐已经成功地接在聚丙烯链上。化学滴定结果表明产物的接枝率与起始马来酸酐的浓度有关。GPC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的分子量对起始马来酸酐的浓度有一定的依赖性,马来酸酐的浓度越大,产物的分子量越小,并与流变结果一致。 核磁共振仪对产物的分子结构研究表明:1.接在聚丙烯分子链三级碳上的马来酸酐的信号随MAH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接在链末端(由聚丙烯链β断裂产生)的MAH信号随MAH浓度的增加强度几乎不变。2.MAH以双键形式接在聚丙烯链末端的信号随MAH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强,说明更多的β断裂发生在MAH接枝到PP后,并使聚丙烯分子量随马来酸酐浓度增加而下降。3.MAH的用量对接枝PP链的等规度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MAH浓度增加,PP链的mm序列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mr和rr序列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 通过PP/PA6共混实验,我们发现:1.在一定的剪切速率(20s-下,随着剪切时间的增加,尼龙相的粒径减小到一平衡值,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尼龙粒径达到平衡值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减短。2.剪切时间固定,变化剪切速率,发现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尼龙相的粒径逐渐减小,3.用接枝后的PP代替纯的PP与尼龙共混,发现尼龙的相区比较模糊,说明相对于PP/PA6体系,PP-g-MAH/PA6体系的相容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