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初步探讨固本祛邪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等影响,评价中医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等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初步探讨固本祛邪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等影响,评价中医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等影响,为中医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思路和依据。
方法:将我院呼吸科53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治疗,对照组2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以St·George呼吸问卷(SGRO)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并对患者行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免疫功能(IgG、IgA、IgM、C3、C4)等测定。通过比较观察中医固本祛邪法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各项指标的影响。
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更好减轻患者症状,治疗组显控率75%,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疗后SGRQ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各功能区分值以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疗后患者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可见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疗后血C3可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1.中药固本祛邪法不仅可改善慢阻肺患者咳嗽、咯痰、喘息、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SGRQ评价我国COPD患者生活质量是可行的、有效的,对病情变化是敏感的。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问题。
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一后,高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仅靠记忆是不够的,高中教学更趋于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迁移。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体外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观察不同浓度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培养的EPCs的增殖、粘附及NO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 Human Fibronectin )的培养板上,在加有EBM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绞痛与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胸痹心痛不同证型间炎症因子的差异。明确心绞痛的中医病理基础,为今后胸痹心痛的辨证分型
关于《九章?惜诵》的篇题“惜诵”及“惜诵以致愍”句的解释,历来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经影响到对于此诗题义与主题的正确理解.当下流行的“惜诵”为“痛惜地陈述往事以表达
“生本教育”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学校教改中的一个亮点。作为生物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解决教师授课与教师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学习应加强研究、使用与总结,以便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 一、“生本”与“师本” 什么是生本教育?它是相对于现行师本教育而言的。传统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它是被动的假设
高校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学院和谐发展的领导和推动力量。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促进学院和谐发展。网络的普及,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拓宽了道路。更好地推动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是促进党的现代化建设、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实现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之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下所有教师的最高追求。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实际结果却是教师讲课的效率很高,而学生往往课上了然,课后茫然,机械地学习,只学会了简单模仿,并没有对知识真正理解消化,形成能力。而生物科学本身充满生机,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的增殖、受精作用等生物学知识。这就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把活的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目的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全国四十余所工科院校进行试点,其中包括“985”大学、“211”建设学校、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四种不同类型[1]。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集结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