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曾以《缘缘堂随笔》等散文集蜚声文坛的丰子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笔耕不辍,为世人留下《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以及多篇散见篇章共计95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是与佛教结缘较深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哲理与情致相交融,风格平易质朴。佛教文化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思维哲学,滋养着他的思想,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品质和文学创作。佛学赋予他感悟自然和洞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观。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苦乐观和“诸行无常”等基本观念以及救世度人等精神引导着他思索人生的根本问题,也关注着现实社会。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因佛教文化的滋养熏染而独具特色:深厚的佛学修养影响着他的文学主题、创作思维、风格特征及文艺观等各个方面。从佛教文化的视角出发,有关于丰子恺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散文创作已经得到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关注,而其后的散文创作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发掘。新时代的到来给丰子恺的思想和散文创作都带来了影响,佛教文化虽然仍对其散文创作发挥作用,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这种作用既有对之前的延续,又有相异背景下的新变。
本文以丰子恺1949年以后的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与佛教文化思想的关系。具体分为三部分。前两章以历史时期划界:第一章着重探讨丰子恺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中的佛影跃动;第二章则以文革时期的《缘缘堂续笔》为对象,探究这部以“潜在写作”方式出现的散文集中流露的佛教文化思想。虽然这两章的写作以丰子恺新中国散文为研究的中心,但其间也穿插着与其1949年以前相关散文的比较研究;第三章从总体上对1949年前后的丰子恺散文创作做出对比,试图发现佛教文化思想在不同时期投射到其散文中的相同或相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