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洲是维系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并与荒漠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荒漠与绿洲之间的植被带即过渡带则最为敏感、完整地记录了这两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深入研究这一特殊地带的环境演变过程、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揭示其生态学实质、维护和发展绿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于田绿洲位于东北风与西北风的交汇地带,受到流沙侵蚀的危害很严重,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人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重点对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无疑是最典型的范例。此外,于田县是我国20个贫困县之一,把研究重点放在这里,可以为政府发展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当地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绿洲—荒漠交错带这一典型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演变,是本论文所研究的中心。在实地考察研究区获得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以分形为理论依据,充分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数字图像为主要资料源,参考相关资料,借助遥感图像处理分析软件PCI操作平台,定量分析评价于田县的沙漠化状况及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演变趋势,为今后沙漠化的控制、改造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分形理论在绿洲—荒漠交错带定量研究中的作用作深入地探讨和验证。 通过这种研究方式的探索,使分形这一新兴学科进一步应用到绿洲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评价治理等方面,所建立的分形模型希望能够对地区发展建设的决策起到一个辅助、参考的作用,通过数量化的指标动态监测、评价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演变,从而简化以往繁琐、复杂的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