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工荨麻疹(Urticaria Factitia)又名皮肤划痕症,是指用钝性物体在皮肤上轻压划过后数分钟,沿划线出现的风团性条状隆起。通常分为单纯性皮肤划痕症及症状性皮肤划痕症。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口服抗组胺药物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加大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其临床症状也得不到控制,致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人工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十分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药物、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疥虫感染、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有关,亦有研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病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上十分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近十年来,有关症状性人工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甚少,能检索到的文献提示精神心理因素与人工荨麻疹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可以查到一些明确的过敏原,如尘螨、鱼蟹等。已知P物质是发现最早、研究最多的一种神经肽,它不仅是一种神经递质,而且可以作为调节因子参与过敏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肥大细胞是皮肤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P物质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直接介导肥大细胞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本研究对24例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和16例正常人血浆P物质和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进行检测,探讨神经肽和肥大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同时还检测人工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抗体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20例)做比较,以研究与尘螨有关的变态反应与人工性荨麻疹发病的关联性。本课题旨在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学说的指导下,进一步探讨神经肽、肥大细胞、过敏因素在人工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试验一:人工荨麻疹患者24例,病程5天~8年,病例均来自于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吴志华主编《皮肤性病学》中人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皮肤瘙痒时,因瘙抓或用钝器划皮肤后,该处很快出现风团,形状与划痕一致,即皮肤划痕征(Dermographism)阳性,并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在前臂屈侧无皮疹处,用球面直径0.8~1.0cm的划痕器械(废旧圆珠笔芯即可),以50克左右的压力(笔尖压低皮肤约0.5cm)和每秒1.0cm的划速划痕,划后观察15分钟左右;②1周内均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1个月之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③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等;④所有患者均未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正常对照组16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健康志愿者。检测P物质的试剂是碘[125I]P物质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类胰蛋白酶的检测试剂盒是Human mast cell tryptase (MCT) ELISA Kit (购自美国RB公司),用ELISA法检测。实验的每个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选用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测得的数据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试验二:病例组同试验一。正常对照组20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健康志愿者。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德国FOOKE公司,用ELISA法检测。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选用卡方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数据用率和频数表示。结果:试验一:1、P物质的检测结果:经正态性检验P=0.002<0.1,不服从正态分布,结果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人工荨麻疹组和正常对照组P物质的含量分别是172.80/590.57、137.13/231.17,采用秩和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263>0.05),所以尚不能认为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P物质的含量有差别。2、类胰蛋白酶的检测结果:经正态性检验P=0.000<0.1,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结果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人工荨麻疹组和正常对照组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分别是3.69/20.92、4.62/10.22,采用秩和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580>0.05),所以尚不能认为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有差别。试验二: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结果:24例患者中,屋尘螨sIgE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25.00%;粉尘螨sIgE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33.33%。总的阳性率为29.17%;屋尘螨和粉尘螨均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25.00%。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为0.00%。人工性荨麻疹组屋尘螨和粉尘螨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是0.025和0.005,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人工荨麻疹患者中P物质和类胰蛋白酶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以尚不能认为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P物质和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有差别。可能的原因是:①SP和肥大细胞未参与人工荨麻疹的发病;②样本量不足,可能通过增加样本量后统计结果会不同;③抽血之前未对病人进行人为诱发风团的预刺激,可能人为诱发风团后再采血,测得的结果会有所不同。2、病例组屋尘螨和粉尘螨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表明过敏因素可能在该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部分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机体接触变应原(屋尘螨和粉尘螨)后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在治疗上,可以针对屋尘螨和粉尘螨进行脱敏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综上所述,人工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学说的不断完善,以后可以增大样本量继续研究神经肽、肥大细胞以及更多种类的过敏原在人工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人工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