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王朝在庚子事变后蹒跚地步入20世纪,内忧外患迫使其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为挽危图存而掀起自救性质的“新政”。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加之日俄战争的刺激和“避免革命”心理的驱动,立宪派异军突起,成为左右国内政局走向的重要力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风潮。围绕着宪政改革的诸多焦点,立宪派与清政府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立宪派有其特有的政治取向,譬如对政党的追求与坚持不懈的态度、“焦虑”的情绪与“救急解困”的心态、“亲政府”的政治情感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与坚定的变革决心。这些政治取向深刻影响着立宪派的政治理念与活动。为了尽早走上强国之路,立宪派转向急进,他们要求清政府进行全方位改革、鼓吹地方自治,追求英国立宪模式,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国会请愿运动,表现出求全、追高、速成的节奏,最终适得其反,走向失败。作为晚清最后十年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派别,立宪派无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宣传了爱国主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法治理念,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与民主觉悟,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走向近代化,客观上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但也应正视立宪派政治取向中的不足,比如对西方政治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焦虑”的政治情绪与行动上的急于求成,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支撑立宪的其他条件以及过于“依赖政府”的态度。通过分析立宪派的政治取向与政治活动,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史为鉴,或可为如今的法制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