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物报道是我国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旨在通过建构偶像指引受众行为、产生道德教化、体现社会价值观。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最具权威的新闻栏目,其人物报道随着节目整体改版,在形象的塑造上卓有成效。 新闻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镜像的真实反映也随着社会嬗变而发生转变,通过追溯人物报道发展路径,发现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从“典型”到“偶像”塑造的转型,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偶像人物形象建构满足了新闻媒介传递信息及引导舆论的客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报道是我国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旨在通过建构偶像指引受众行为、产生道德教化、体现社会价值观。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最具权威的新闻栏目,其人物报道随着节目整体改版,在形象的塑造上卓有成效。
新闻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镜像的真实反映也随着社会嬗变而发生转变,通过追溯人物报道发展路径,发现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从“典型”到“偶像”塑造的转型,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偶像人物形象建构满足了新闻媒介传递信息及引导舆论的客观需求、实现受众需求与心理期许、构筑时代记忆和进行社会整合的现实需求。在这一传播语境下,《新闻联播》不断改革创新,成效斐然,特别是在十八大后其人物报道全面改版,主要呈现了“时代偶像”“精英偶像”和“平民偶像”三种人物形象,传播了主旋律、实现了其应有社会功能。
对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人物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可见:其为实现偶像形象建构,采用画面符号和语言符号双通道再现人物;通过人物报道的叙事主体和报道对象的言说,传达了国家话语、精英话语及大众话语;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采用微观视角和“新”“旧”二元对立展现偶像形象,同时充分利用传播介质特性,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整合,助力偶像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当前,人物报道在多媒体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在繁荣发展的表象下仍存隐忧,给偶像塑造带来困境,包括大众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新闻生产单一的报道框架以及消费主义对偶像符号的异化。鉴于此,可以从偶像研究入手,在塑造偶像形象时着重展现人物魅力,立足新的传播格局借鉴优秀经验,同时牢牢把握新闻节目的政治仪式功能,争取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收获积极的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非虚构写作”集新闻性、真实性、故事性、平民性等为一体,不仅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持续关注;自2010年在中国兴起以来,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其内涵与外延,这与新媒体技术的助力密不可分。“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变化,研究新的媒介技术如何塑造了其创作主体、内容生产模式、传播及呈现方式、用户参与等方面很有价值。 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在2019年中国应用新闻
隐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体现。保护隐私即保护人之尊严,体现了现代文明的一种生存艺术,保证了人类行为的规则性、人类社会的和谐性、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人身财产的安全性和个人身心的安宁性。然而,技术发展导致社会变迁,一方面,伴随以技术为依托、以交往为意图的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社交网络中披露自我;另一方面,隐私客体价值显现,隐私风险加大,屡屡被曝光的安全事件不断加剧着现代人的隐私担忧。当主动披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最初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青年运动的组织。党团成立初期组织力量弱小,出版物便成了这一时期唤醒民众的重要工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办刊活动,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无产阶级青年报刊的探索的重要阶段。 《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而《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影响最大、发行最广的一份中央机关刊
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传播的先驱,《教育研究》是研究民国初期江苏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刊物之一。从1913年创刊至1916年停刊,《教育研究》秉持着“前所编著,不能得教育之真谛,意在征求教育界之新经验、新学理”的宗旨,进行着“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广和各项“新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民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对民初“新教育”改革与《教
近几年来,泰国社会对LGBT群体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与该群体相关的电视节目及影视作品也渐趋增多。比如,泰国LINETV网络电视频道就进行了多元的LGBT节目创作。该网络电视频道既可以回放其他电视频道制作的LGBT节目,也会独家播送一些高品质节目。在内容上,泰国LINETV所播节目突破了以往以爱情为单一主题的节目限制,尝试利用多元化视角展现LGBT群体的现状,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泰国变装皇后秀》节目。《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体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参与渠道,公众的政治认知、心理和行为等均因此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聚焦于中国社会一个新兴重要群体——新社会阶层,以媒介依赖理论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他们的媒介行为与政治心理(政治效能感)和行为(网络参政)的关系,试图通过对该群体的研究丰富和拓展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的研究内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公众信息接收与发布的习惯,似乎只要接入互联网络,人人都能参与到对“地球村”的治理当中。然而数字时代看起来参与度最高的民主形式却暗涌危机,技术的便捷可得带来了传播权利的下沉,传播节点的个人化与私人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环节在社交媒体中不复存在。从字面来看,“后真相”与真相对应,但是其含义并不简单指的是虚假或者谎言,而指的是人们陷入一种偏听偏信、充满成见而不顾真相为何
中非关系自二战以来经历了时间与国际关系演变的双重考验终于走到了今天,中非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中非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非关系的全面升级等标志着中国“腾飞”迹象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引来了以西方学者、政客为首的一大批国际形势评论员的关注。一系列污名化中国的论调频频出现,在中非合作论坛前后更是在
疫苗安全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疫苗事故的发生极易引发社会的群体性恐慌。恐慌的背后,除了暴露出政府疫苗安全监管本身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各类主体发布的信息,也加剧了相关事故的危机。危机所可能导致的疫苗接种率下滑,无论是对国内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是整个疫苗行业的正常运营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比较各方主体有关疫苗安全议题信息发布的异同,分析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媒介
偶像明星是媒介化语境下全新的明星类型,是当下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背后关联着某种时代焦虑和行业隐忧。通过引入媒介形象概念,基于人与媒介相互建构的关系视角,借助自然语言分析工具NLPIR和Gephi可视化软件,以偶像明星代表人物蔡徐坤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与蔡徐坤相关的4个公共议题的评论文本,以及对官方呈现的12篇采访稿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粉丝受众在解读偶像明星文本时与官方视角呈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