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以上,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针对脑缺血治疗中促“血管生成”策略未能成功运用的实际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采取恰当的给药方式和剂量,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促脑“动脉生成”作用,构建发达的侧枝循环,进而预防卒中或减轻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对应用GM-CSF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兔脑缺血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本研究通过手术结扎或栓塞靶血管,构建兔血液动力性脑缺血模型,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前循环和(或)后循环低灌注状态。应用超选择性DSA、血液动力学监测、灌注CT、创新性的“鸡尾酒法”染色乳胶透视下实时灌注以及组织病理学方法,对GM-CSF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兔脑缺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①结扎或栓塞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经DSA证实均可实现锁骨下动脉盗血,两者后循环的循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②DSA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证实单纯结扎不同动脉或联合结扎多支动脉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性脑缺血;③超选择性DSA使兔脑前、后动脉系统得以清晰显示,染色乳胶灌注使直径100μm以下的阻力性血管得以显示;④GM-CSF对非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兔均具有促进颅内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GM-CSF治疗组后分水岭区阻力血管、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明显增粗,后分水岭区阻力性血管部分转化为传导性血管;⑤GM-CSF不同给药途径和剂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块稳定性的影响明显不同。
结论:①该种模型能够很好模拟后循环的低灌注状态,染色乳胶实时灌注可以提供更多细节信息,有利于对脑血管造影的进一步认证,二者的结合研究有利于对兔脑循环形态学改变的观察;②经寰枕膜穿刺蛛网膜下腔给予适当剂量的GM-CSF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兔脑缺血是安全的,并且有显著促进动脉生成和增强动脉粥样硬化兔脑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能够改善脑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