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影响下的威尼斯公共空间及居住空间状况的调研——以卡纳雷吉欧区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威尼斯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很大影响,相应的威尼斯的居民生活空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旅游产业使威尼斯当地空间呈现商品化趋势,这使当地原本稳定的社会文化受到强烈刺激,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居住保护视角,居民生活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首当其冲。具体体现在由于“视觉消费”使城市中心区域游客剧增,居民与游客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相互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干扰,居住空间的使用状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旅游区域如何进行空间规划可以使居民与游客更好地共处,居住空间应该如何改造以适应新的环境都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根据既有材料对威尼斯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包括威尼斯的公共空间类型及旅游业影响下的使用情况以及威尼斯住宅类型和分布状况。
  经过初步调研后,选取威尼斯本岛上至居民数量最多且有大量游客经过的卡纳雷吉欧区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卡纳雷吉欧区中的人行流线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区域中的游客和居民路线,并选择了四个较为典型的广场空间,对广场空间中的居民和游客的活动和其相应的广场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居住群体选择卡纳雷吉欧区的十个住户进行入户调研,详细记录了十个住户目前的生活状况并对住宅空间的变迁和功能使用进行了分析。揭示旅游业对居民生活的实际影响以及在旅游产业影响下住宅空间正在发生的变化。
  最后,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辩证地论证了旅游业对于区域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旅游业给公共空间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活跃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空间的商品化并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活动。本文总结了居民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活状态、遇到的居住问题和旅游背景下的住宅空间的特点。接着分别针对威尼斯的旅游环境提出了旅游区域公共空间规划的对策和居住空间适应性策略。其中公共空间对策包括城市中的人流动线规划,以及通过合理空间布局、时间高峰交错和加强设施服务性等措施来提高广场空间使用效率等。为了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居住空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笔者分别分析了不同使用群体对于住宅空间的需求和相应的改造措施,并根据威尼斯住宅空间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分析其可行性,提出不同住宅空间的适应性特点和改造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恶化,各类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建筑界中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正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于此同时,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成为必要的考虑因素,越来越多的以BIM为平台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技术在实践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拓展方式迅速发展。合肥作为中部重要的城市,城市规模迅速增大,新区建设迅速加快,由于发展增速快,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加艰巨。  伴随着合肥新区的发展,新区的居住区作为重要的功能主体,一方面需要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居住的内在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物质需求走向文化需求。这也给配套设施的发展及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由
学位
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起到了集中分担城市公共交通压力,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核心建设内容,而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广场作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公共空间,承载着枢纽的大部分使用功能,以及乘客和市民大部分公共活动。  虹桥交通枢纽整体建筑设计理念凸显集约土地,整合资源、以人为本的主旨,在整体设计上追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疏导、一体化的整合设计。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高铁站的配套西广场的一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设了大量高科技产业园,这些产业园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高科技产业园在产业定位、使用人群及空间规划等方面相比传统工业园区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园区空间是所有研发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载体,需同时满足产业和使用者多元的工作生活需求,故对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产城融合和产业生态运营理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条件特殊,在诸多方面依靠了地方性技术。上海是中国现代性和近代建筑的先锋,这源于该城市独特的国际化背景,使其勇于担纲多国合作的重任。雄心勃勃设计的坚实基础源自从国外引进的现代技术和材料,特别是针对软弱土层而言更是如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德国的技术、材料和工程知识的传播,聚焦工业技术,力争弥补中国现代建筑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文侧重于两家公司,即西门子和联合
学位
伴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本向乡村的投入。“中央一号文件”对当代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提出“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2016年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新理念”、2017年提出“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2018年提出“振兴乡村战.略”。现在中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更广的意义,不仅仅是关注乡村和村民,还更加关注乡村产业和乡村的未来。  永联村位于张家港市南丰镇,是一个典型苏
学位
上海今日的城市意象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其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独特区位优势;中式传统的建造方式;西方外来建筑文化于过去的两个世纪的影响;以及现代城市令人印象深刻的迅猛发展。  这种复杂情况及多元建筑文化的混合,导致整代上海人生活在被命名为“里弄”的独特建筑布局中。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弄这一民居形态塑造了上海人的文化,以及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而又现代。而这些承载着过去记忆的民居形式,如
学位
“艺术之城”、“欧洲文化城市”、“文化之都”……近三十年来,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城市更新、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能够带来城市形象的转变。  上海已经成为在经济方面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上海的目标是成为优秀的全球城市。通过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手段和重要资源,上海正在越来越注重其城市形象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内容即为上海的文化导向型
20世纪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上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发展方面。规划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城市项目也将成为实现大规模规划目标的手段。直至今日,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诸多演变。这个时期恰逢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的转折点。从那时起,重要的城市项目开始成为城市设计竞赛的主题。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所使用的工具也随之演变,这些工具的演变影响着其
面对千城一面、要素分离的城市建设现状,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弥补了二维结构和三维形态之间的断层,逐渐成为组织物质形态要素、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形态要素的分布和组织关系入手,将城市形态的具象表征和空间结构的抽象关系整合为“形态-结构”概念,结合30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城市设计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强调要素的组织关系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中的核心作用。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