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 PrDs),也称为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是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的慢性(潜伏期长)、致死(致死率为100%)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人类朊病毒病包括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动物的朊病毒病包括羊瘙痒病(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等。其感染因子为朊病毒(Prion),所有类型的朊病毒病脑组织中都具有相似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包括海绵状空泡样变性、淀粉样斑块沉积、神经元丢失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补体系统(The complement system)由30多种可溶性或膜结合活性成分组成,是宿主防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补体级联反应(The complement cascade)以一个错综复杂的免疫监测系统形式发挥作用,主要参与调理入侵的病原体,招募炎症细胞,裂解感染的细胞以及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凋亡细胞,从而将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联系起来。作为固有免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PrDs的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补体蛋白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表达与活化情况仍有待进一步去阐释。本研究选取不同方法对多种Scrapie感染的啮齿动物脑组织中的补体活化状态,C3和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表达、分布及定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的数据表明:不同Scrapie株颅内感染终末期的仓鼠和C57BL/6小鼠脑组织中总补体活性(CH50, U/ml)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对263K感染仓鼠不同时间点的检测发现Clq的表达量随潜伏期的延长而明显增加,且呈时间依赖关系,提示了PrDs进展过程中经典补体途径持续而进行性的活化。在263K感染的仓鼠和139A感染的C57BL/6小鼠终末期脑组织中,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可以观察到C3明显活化及其与多种CNS细胞存在不同形式的共定位。对263K感染的仓鼠和139A感染的小鼠各时间点脑组织进行MAC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动态分析发现MAC沉积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这可能提示了朊病毒感染过程中补体级联反应末端补体成分(terminal complement component, TCC)的持续性活化。此外,通过组织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orescent assays, IFAs)发现263K感染的仓鼠和139A感染的小鼠终末期脑组织切片中MAC特异性信号似乎与形态异常的神经元而不是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或活化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现象。综上,这些结果提示补体系统的活化及后续补体成分在神经元的定位可能是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性标志,这一特征可能最终导致了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