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学校适应良好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情绪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极为密切。青少年期被称为个体身心发展的“暴风骤雨期”,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的情绪体验为特征,因而其情绪适应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是初中生经常体验到的不良情绪状态,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主要受人际关系、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变量,是指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邹泓,1998)。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强烈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已有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及学业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若干情绪变量中,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可以作为考查初中生情绪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学校中,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自接受学校教育起,教师逐渐成为了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施加影响,因此学生的情绪适应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领导行为的影响。教师领导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9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及其同事,他们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将教师领导行为划分为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三种形式。我国学者对教师领导行为与学生学校压力,学校适应,同伴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但是纵向研究探讨教师领导模式与初中生情绪适应之间关系的还比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探索学生知觉到的教师领导模式与其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并考察我国教师领导模式1年来的纵向变化对城乡初中生情绪适应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和农村初中生期望的教师民主行为均多于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但期望的教师权威行为均少于知觉到的教师权威行为;(2)城市初中生期望的教师放任行为多于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而农村初中生期望的教师放任行为少于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3)初中生社交焦虑方面,害怕否定评价得分高于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而孤独感方面,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评价得分最高,其次是纯孤独感,再次是同伴地位评价,得分最低的是社交需要未满足。总体上城市初中生的情绪适应各指标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初中生。(4)民主型教师领导模式下城乡初中生的情绪适应良好,而权威型和放任型领导模式下学生情绪适应较差;(5)由民主型向权威或放任型领导模式转变时,初中生情绪适应最差。由权威或放任型向民主型领导模式转变时,初中生的情绪适应最好;(6)持续的民主型教师领导模式条件下初中生的孤独感总分减少;而持续的权威、放任型领导模式的条件下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总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