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现代汉语常用形容词的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形容词的“量”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澄清了形容词的量性特征,并据此对形容词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详细的语料调查,弄清楚形容词的量性特征和形容词的语法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的研究直面汉语事实,揭示了以往的“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修正了一些有关“量”的规律。本文一共5章,约15万字左右。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研究对象、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所用的语料。第二章,讨论“量范畴”以及汉语形容词的量性特征。首先回顾了前人对量范畴的研究情况,选择对汉语形容词研究最有利的一个视角,即从量的认知语义结构入手分析性状。我们认为,形容词既可以表示性状的“质”,又可以表示性状的“量”。有的形容词不需要进行对比,所以只反映性状的“质”,与“量”无关(如非谓形容词),有的需要进行对比,所以既反映性状的“质”,又反映性状的“量”。“量”是由质的对比性和变化性所赋予的,可以分为“静态量”和“动态量”,“绝对量”和“相对量”,它们是交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四种次范畴:“级次量”、“数量”、“静态相对量”和“动态相对量”。和量有关的汉语形容词,根据量域的宽窄,可以分为不同的量性层级。本文用“稍微、比较(较为、较)、很、最”四个程度等级的程度副词与这些形容词搭配,能被四个等级修饰的称作A类性质形容词,除了“稍微”类之外能与其他等级搭配的称作B类性质形容词,不能与“稍微”和“比较”类搭配的称作C类性质形容词,一般只能与“很”类搭配的称作D类性质形容词,再加上不能搭配的状态形容词,一共五个量性层级。越靠近A类,量的连续性越强,量域越宽;越靠近状态形容词,量的分离性越强,量域越窄。第三章,根据形容词的量性特征,调查它们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时的情况,研究量性特征对它们的句法行为有什么样的制约,以及这些制约规律的有效程度。本文从现代汉语常用形容词中选出了250个,每个量性层级各50个形容词,调查范围是以北京话为主的语料。我们分别对四种句法位置上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着重考虑它们加不加“的、地、得”,以及光杆非光杆的情况。我们发现,“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是无标记的,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是无标记的”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汉语形容词连续性越强越自由,分离性越强越受限制,所以状态形容词在所有句法位置上都是有标记的,A、B两类性质形容词大都是无标记的,C、D两类性质形容词则介于其间。状态形容词一般只能作描写性定语、描写性谓语、描写性状语和描写性补语,一般只以光杆形式担任静态性谓语、结果补语和说明补语,在定、状、补位置上一般要加“的、地、得”;而性质形容词既可作描写性定语、描写性谓语、描写性状语和描写性补语,又可作限定性定语、限定性谓语、限定性状语和限定性补语,既可以光杆形式担任各种谓语和补语,又可加上其它成分共同作谓语、补语,在定、状、补位置上既有加“的、地、得”的例句,也有不加“的、地、得”的例句。我们还发现,量性特征只能反映倾向性,但不能对具体的现象做出预测;韵律在形容词用法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性质形容词。第四章,讨论形容词的主观性问题,说明形容词的级次量的确定本身就需要主观性的角度,而形容词又常常用于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情感的句子中,所以形容词的主观性比名词和动词都强。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了汉语形容词的主观量:(一)量的显现和形容词的重叠式,(二)形容词含说话人的语气,(三)“形容词+(一)点”句式。第五章结论,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