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私安全隐患。随意公开和泄露他人隐私信息的问题日益突出,使网民对自身隐私安全的担忧日益增加,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隐私泄露问题甚至演变为网络暴力,对网民造成了永久性伤害。提高互联网的信息保护能力和网民的隐私保护意识,是互联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学术界对信息泄露开展了广泛探讨,关注的重点是网民对个人信息的关注程度及自我披露的影响因素,而从行为学视角对于网民参与泄露他人隐私现象的关注相对较少。国内关于泄露他人隐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道德范畴和社会学领域针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定性研究。本文结合犯罪学领域的中和技术理论、心理学领域的大五人格特质理论,以及隐私意识这一重要因素,以人肉搜索为研究场景,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泄露他人隐私意向的研究模型,以揭示影响网民泄露他人隐私意向的关键因素。重点探讨了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否认受害者、更高层次效忠、避免更多的伤害、隐私意识、神经质、开放性、外向性、尽责性和宜人性等要素对泄露他人隐私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采用问卷调研法,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发放,共收集327份有效问卷,并采用SmartPLS2.0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否认责任、否认受害者和避免更多伤害三类中和技术正向影响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否认伤害和更高层次效忠技术对泄露他人隐私意向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神经质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对泄露他人隐私的行为表现出强烈意向,而外向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对泄露他人隐私的意向无显著作用。第三,增强个人隐私意识能有效削弱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隐私泄露者的行为动机,为规范互联网用户上网行径和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提供借鉴;应加强对具有神经质和开放性特质的网民的监督和引导,通过制定专门的培训手段规范其上网行为,提高其隐私意识,规避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对互联网媒体提出了期许,希望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做好互联网的舆论向导,为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