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动机始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基本情况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一系列促进学习动机的建议。 最富影响力的动机分类模式由Gardner和Lambert(1972)提出,他们将动机分为两大类: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融入该文化团体,则这种动机为融入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出于某种具体的目的,比如为了找工作或通过考试等,则为工具型动机。这是被研究的最深、最多的一组动机。此外,Brown(1981)将动机分为整体动机、情景动机和任务动机。整体动机指学习外语的一般态度和目的;情景动机是随环境而变化的动机;任务动机指具体学习任务的动机,随着任务的不同而变化。另外,其他许多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动机作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动机的研究终归要落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上来,其中,Chi-Kim Cheung(2001)提出使用通俗文化来促进香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同时指出教师在这一点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Paul Lennon(19931)也对高级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社会、动机因素以及教师的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同时,中国学者也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作了相关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从学生自身的想法出发。基于此点,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力求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调查受试者为山西大学的20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问卷分为赞同程度选择项和自由回答问题两部分。赞同程度从非常反对到非常赞同共分为五个等级,相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5。自由回答问题部分旨在对第一部分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在使用教育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和平均数测试后,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情况较为复杂,不单是其中特定的某一种,而是兼具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种动机。据此,本文归纳出一个促进学习动机因素的基本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教学环境、教师以及学生取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