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国家政策和基层从业单元(公共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两个角度出发,总结我国农村传染病防控现状,分析问题,为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传染病防控体系提供依据;着眼“互联网+”思维,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互联网+”角度构建农村传染病监测预防模型,实现全程监控,病原体追溯;从农村用户体验和模型技术角度出发,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现况研究、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思辨研究等方法。首先,以怀宁县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传染病监测资料导出获取相关信息。(1)现场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距离县城近、中、远三种情况选择调查现场,涉及样本村(社区)7个,以样本村(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里外出务工人数》和《信息接收现状研究》调查问卷,经由课题研究人员到怀宁县各样本村实施调查,了解农村居民传染病防治信息接受情况,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06份;(2)资料导出: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的样本地区近年传染病疫情数据,统计分析样本地区传染病流行现状。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整理传染病现状及防治等相关文件,搜集有关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再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的基本要素,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专家学者、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了解“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最后,采用思辨研究法,通过对样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参考文献资料、访谈专家等方法发现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互联网+”在各领域成功应用经验,研究探寻病毒、人类个体、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尝试构建“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
结果:研究发现,样本农村地区传染病发病时间尚不确定,所有年龄和性别都被覆盖;此外,传染病患者集中在997名农民(报告病例总数的42.88%)和644名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总数的29.46%),表明患病人群具有极大的流动性(目前村镇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儿童属于农民附属人群)。“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主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依托“互联网+”沟通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多样化、实时性的特点,综合考虑病毒、人类个体、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五方面的内在联系,依据病原体社会轨迹,准确分析出易感人群,并提供科学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能较高精度的发送预防信息,区别于传统的传染病预防宣传材料(海报、讲座等)。
结论:传染病虽得到有效防控,但传播风险和危害依然存在,尤其对于文化程度低和人口流动大的农村。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高精度、低成本和隐蔽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单一沟通发送多样化预防和预警信息,可以着重解决传统传染病防护粗放、盲目和滞后的缺点,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现况研究、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思辨研究等方法。首先,以怀宁县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传染病监测资料导出获取相关信息。(1)现场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距离县城近、中、远三种情况选择调查现场,涉及样本村(社区)7个,以样本村(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里外出务工人数》和《信息接收现状研究》调查问卷,经由课题研究人员到怀宁县各样本村实施调查,了解农村居民传染病防治信息接受情况,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06份;(2)资料导出: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的样本地区近年传染病疫情数据,统计分析样本地区传染病流行现状。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整理传染病现状及防治等相关文件,搜集有关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再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的基本要素,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专家学者、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了解“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最后,采用思辨研究法,通过对样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参考文献资料、访谈专家等方法发现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互联网+”在各领域成功应用经验,研究探寻病毒、人类个体、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尝试构建“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
结果:研究发现,样本农村地区传染病发病时间尚不确定,所有年龄和性别都被覆盖;此外,传染病患者集中在997名农民(报告病例总数的42.88%)和644名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总数的29.46%),表明患病人群具有极大的流动性(目前村镇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儿童属于农民附属人群)。“互联网+”视野下农村传染病监控与预防模型主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依托“互联网+”沟通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多样化、实时性的特点,综合考虑病毒、人类个体、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五方面的内在联系,依据病原体社会轨迹,准确分析出易感人群,并提供科学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能较高精度的发送预防信息,区别于传统的传染病预防宣传材料(海报、讲座等)。
结论:传染病虽得到有效防控,但传播风险和危害依然存在,尤其对于文化程度低和人口流动大的农村。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高精度、低成本和隐蔽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单一沟通发送多样化预防和预警信息,可以着重解决传统传染病防护粗放、盲目和滞后的缺点,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