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停留在单一平面化的培养模式上,从总体上来看,仍是一种本科培养模式的延续。本研究在多元化视角下,探求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而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形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指导方式等多个要素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研究意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有利于深化对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理解;有利于明确对该专业人才目标的分类与定位;有利于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型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制度化、规范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提高就业率。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法进项研究,一是文献资料法。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向有关专家访问咨询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三是模式研究法:选取指标原型、分析构成要素、概括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给出简要表达。四是综合分析法:在多元化视角下,从社会经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三个层面,综合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成因,形成清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并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可行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结果:多元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定位意义重大,首先学校定位要准确,按照各高校不同的培养任务确定分层结构,可将高校大致划分为六种类型,按照研究生培养的“类”和“型”进行分层定位,可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种类型;其次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来培养,以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结论: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有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招生模式、多元化课程教学、多元化科研实践、多元化指导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项目化培养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科研团队培养模式、校队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