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遗址为研究对象。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宏大、历史久远。虽然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工作不断推进,而伴随城市建设速度和大遗址外围城市环境改造的加快,保护区空间环境正遭受侵蚀,保护区内的聚落活动对仍遗址保护构成威胁。在规划和设计层面可操作的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协调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迫在眉睫。论文以生态博物馆这一遗产保护理念为视角,审视汉长安城遗址空间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做出如下创新: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引入大遗址保护领域。摆脱生态博物馆表现形式的束缚,从其理论本质出发,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生态博物馆理论对中国遗产保护的启示,并结合汉长安城遗址自身特性和生态博物馆发展需求进行实践运用。提出文化遗产与聚落生活共融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模式。解决大遗址区域的人地矛盾,突出“遗产为人服务”的社会价值,不割裂遗产和人的关系,不割裂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兼顾了汉长安城遗址复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尝试以生态博物馆策略营造长安城遗址空间环境。利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语言诠释汉长安城遗址的生态博物馆内涵与表象。不仅关注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更着重塑造历史环境氛围,不仅探讨社区更新的不同模式,更突出非物质文化形式及其载体的意向表达。论文除运用交叉学科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外,在创造性成果的推导过程中还做了以下相关工作:以城市设计方法分析解读汉长安城的历史空间及其建筑,为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参照依据;对汉长安城遗址的现状环境展开田野调查和数据统计,从而得出区域环境改善和村落居民安置的目标和需求。本论文扩展了生态博物馆在国内的应用,并运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方法进行生态博物馆的实践研究,从而具备操作上的可实施性。通过理论视角的建立,对探索城市大遗址保护的模式展开有益的尝试,为其他相似条件的大遗址提供保护和利用对策的经验借鉴。论文还系统整理了相关的文献史料和图集,分析总结了调查研究的成果,对本课题及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