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在心血管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阶段。慢性心力衰竭在流行病学中表现出“三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世界公共卫生健康。近年来,随着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新药物及新器械不断涌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未改变慢性心力衰竭“三高”的现状。全球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依然任重而道远。马晓昌教授30余年来专注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工作,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颇有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马晓昌教授的临床用药规律,探索导师的临床用药特点。进而采用网络药理学对分析导师高频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规律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方法: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信息系统,对马晓昌教授10年间(2011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心血管科门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用药等数据进行汇总,规范化处理药物名称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3.0,在该平台中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等资料进行频数统计。并基于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得到聚类分析方剂等组合。结果: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7例,共计处方300首。在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共有47例男性及40例女性,分别占比54%与46%,性别比例为1.175:1,男性略高于女性;纳入患者中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分别为91岁与30岁,平均年龄为67.81岁。中药频次:本研究共涉及药物187种,累计使用频次6272次。高频次(>140次)单味药依次为:黄芪,丹参,茯苓,鸡血藤,麦冬,太子参。性味功效及归经:分析药物“四气”,主要为寒性、温性及平性。分析药物“五味”,主要为甘味、苦味及辛味。分析药物“功效”,主要为补虚类、活血化瘀类及利水渗湿类。分析药物“归经”,主要为肺经、脾经、肝经、胃经、心经及肾经为主。药物组合分析:设置支持度为45%,置信度为0.6为关联规则参数。共得药物组合6对,包含:黄芪、丹参、茯苓、鸡血藤、麦冬及太子参6味药物。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鸡血藤与丹参。采用k-means算法,设置聚类个数为5,共提取5个聚类药组。结论: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高频中药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主要治法,在祛除瘀血、水饮等实邪的同时注重益气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研究二: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高频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对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高频中药进行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分析,探究高频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丹参、茯苓、鸡血藤、太子参、麦冬6味药物的化学成分。并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药物相似性≥0.18作为筛选条件,纳入符合条件的活性成分并收集靶蛋白。此外,将经相关文献证实但TCMSP数据库中未收录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也纳入本研究,并在TCMSP中收集靶蛋白。最后将上述结果通过数据库UniProt进行校正,对靶蛋白进行规范。以“chronic heart failure”为主要关键词在 OMIM、Drugbank、TTD 及 DisGeNET数据库中检索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其后将疾病与药物的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R 64 4.0.3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6味药物最终检索到主要活性成分为129个,药物靶点数目为361个;检索到慢性心力衰竭相关靶点1542个;将二者取交集共得到靶点132个。GO富集分析中富集在生物过程的共有729个条目,富集在细胞组分的共有61个条目,富集在分子功能的共有136个条目。KEGG通路共得到信号通路165条,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对马晓昌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高频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其发挥抗心衰治疗的机制可能与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及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