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已达18.8%,患者超过1.6亿。与此同时,肥胖的发病率也急速增加,我国成人肥胖率已达7.7%,超重率为22.8%,人数分别为6千万和2亿。高血压与肥胖二者常合并存在,多项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和腰围与血压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肥胖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既往研究多分析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与偶测血压的关系,但肥胖多以腹内脂肪增加为特征。另外全天动态血压更能全面反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态,目前具体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分析了腹部脂肪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住院病人共1123例,排除糖脂代谢紊乱及降压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因素,共收集117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54±24岁(32~78岁)。根据是否肥胖及高血压,分为非肥胖血压正常组、单纯高血压和高血压肥胖组,肥胖诊断标准:①体重指数(BMI),按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建议”;②腰围(WC),按2005年4月IDF制订的诊断标准;③腰臀比(WHR)按WHO建议;④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按腹内脂肪(VA)≥100cm~2,定义腹内脂肪堆集。MS按2005年4月IDF制订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2型糖尿病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和心功能Ⅲ级以上者不纳入本研究。2、方法及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留24小时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U);研究对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了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WC),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所有病人均于空腹状态下行腹部CT扫描,取平脐平面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A)。所有患者予以CB-180-B型动态血压仪和BIOX-2300型动态心电血压仪(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白天收缩压(dS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SBP)、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SBP)。所有研究对象行心脏超声,检测仪器为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主要测量舒张期末左室内径(LV),舒张期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二、结果1、腹内脂肪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当VA≥100cm~2时,dSBP随着VA增多而升高(P<0.05),而SBP、DBP、dDBP、nSBP、nDBP、24hSBP、24hDBP无明显变化。2、腹部脂肪分布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1)VA≥100cm~2时,MAU随着VA增多而显著升高(P<0.05)。2)VA≥100cm~2时,IVS、LVM与V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三、结论1、在排除降压药物干扰的情况下,分析BMI、WC、WHR、VA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显示,内脏脂肪对于收缩压有影响较大。2、随着内脏脂肪增加,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者的肾脏早期损害和心脏重构更明显。3、上述结果显示,对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患者除注意控制血压外,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对控制血压和减少靶器官损害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