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人际期望是指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因此,调节大学生的人际期望水平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文献综述、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人际自我期望问卷》和《大学生人际他人期望问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理论模型。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自我期望问卷》、《大学生人际他人期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2007年12月对5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团体测试,结果表明:1、自编的《大学生人际自我期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人际勇气期望、人际自控期望、人际素养期望、人际相融期望、人际形象期望。2、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他人期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人际支持期望、人际品性期望、人际环境期望、人际沟通期望、人际对等期望。3、大学生的人际期望水平普遍较高,人际自我期望水平高于人际他人期望水平。4、大学生的人际期望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年级和学校类别差异,其中女生的总体期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01);理科学生在人际对等和人际形象期望上显著高于文科和工科学生(P<0.05);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以及民族类和师范类学生在某些因子上表现的期望水平较高,与其他相应群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5、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6、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男生在敌对因子上高于女生(P<0.05),女生在恐怖因子上高于男生(P<0.01),但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P>0.05);理工科学生在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文科学生(P<0.05);二年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P<0.05)。7、大学生人际期望总体水平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人际自我期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比人际他人期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8、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形象期望对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均有预测作用;人际形象期望、人际勇气期望和人际自控期望对强迫症状有预测作用;人际勇气期望、人际形象期望和人际沟通期望对人际关系敏感有预测作用;人际自控期望、人际沟通期望对敌对有预测作用;人际形象期望、人际支持期望、人际勇气期望对其他有预测作用;人际形象期望和人际勇气期望对总体心理症状有预测作用。9、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人际期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心理症状高分组的人际自我期望水平高于心理症状低分组(P<0.01);不同人际期望水平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人际期望高分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人际期望低分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