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法,以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中国与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揭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其他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和系统科学的管理办法,探索适合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的合理模式,为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少儿业余体校培养模式发展成为多种业余训练形式并存的多样化培养模式。这些基本业余训练形式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并逐步形成了以青少年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发现、培养和训练竞技体育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省(直辖市)优秀运动队为一线和以少体校为中心环节的纵向层层衔接的“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网络。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渠道单一狭窄、资源投入与产出失衡、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3、世界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管理型”和“复合管理型”三大类型。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属于“政府主导型”。“社会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美国、德国等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且较重视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复合管理型”的典型代表英国、澳大利亚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相比,有更宽广的培养目标与选拔渠道,以及更加科学完善的教练员培训、管理制度。同为“政府主导型”体制的俄罗斯和日本与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其更加重视俱乐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本和俄罗斯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