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经营者“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商平台经营者“大数据杀熟”行为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讨论。电商平台经营者利用天然的数据收集优势,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并在精准分析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差别定价,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平台对消费者在价格方面的不公平对待,更从深层次反映出当前个人信息、数据等被不合理收集、处理的现状。然而“大数据杀熟”行为目前大多停留在媒体舆论中,平台的辩解使得“大数据杀熟”行为是否存在更加扑朔迷离,而且几乎未有消费者将该行为诉诸法庭。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这类行为研究不足,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以及监管措施在大数据时代存在滞后性。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对“大数据杀熟”行为规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大数据杀熟”行为的规制路径。第一章着重厘清了“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基本理论,包括“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内涵,表现,成因及危害。得出“大数据杀熟”行为构成经济学上的价格歧视,主要表现为对消费者大数据画像基础上的个性化定价。“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之间可以被有效阻隔以及经营者逐利本质。“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其会对消费者,其他经营者以及市场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章着重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现行一般法律中没有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具体规定,电子商务法中也缺乏专门的规定。当前的规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对“大数据杀熟”表现出的差别定价行为可以从价格歧视,消费者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制,而“大数据杀熟”本身涉及的个人数据信息收集处理不当的问题,主要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对其规制。最后从中总结出我国对“大数据杀熟”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行法律的适用性不强,我国当前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有关监管部门对平台的监管不力,以及消费者的事后救济制度不完善。第三章主要是针对第二章中提出的我国当前“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首先建议通过条文的修改或解释来增强现行法律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适用性,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拓宽消费者知情权的外延,从价格歧视的角度明确“大数据杀熟”的价格歧视认定标准。其次,建议引入场景和风险导向理念,完善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再次,从消费者救济方面,建议以倾斜保护理念严格平台经营者的责任。最后,建议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主体,完善事前事后并重的监管模式,增强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大数据杀熟”的行业共治格局。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雾霾的元凶是细颗粒物(PM2.5)。尽管环保部门的日常监测可以提供精确的PM2.5数据,但这种常规监测只能在有限的地
世界博览会一诞生,中国就与之发生联系。文章通过选择中国近代博览会史上几届有代表性的世博会进行比较,分析近代中国的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演变轨迹。作者从
本文结合该隧道特殊地质条件,通过对特殊地段隧道开挖常用辅助施工技术的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隧道特殊地段开挖辅助施工技术,并对隧道软弱围岩的施工方法、方案进行
湛江2000~2002年的空气质量年总优良率的横(纵)向对比结果显示:3年来,湛江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空气质量Ⅰ级标准(优)、Ⅱ级标准(良)分别占59.91%、40.09%;年度Ⅰ级(优)总
随着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蓬勃发展,作为道路行车安全重要保障的交通标线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反光交通标线为降低交通事故率、维护交通安全畅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就目前反光路面标线的应用来看,道路交通标线在雨夜环境下雨水浸没反光玻璃珠,加上车胎对反光玻璃珠的磨损,使其反光性能大大降低。此外,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前方路线的变化,及时调整车辆行驶的轨迹,保障自身安全,常选择长时间打开远光灯行
电力能源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在不断增加,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方面,营口供电公司仍采用传统的人工采集方式,这种方式数据采集效率低、准确率不高,使得用电信息统计分析、监测分析结果不准确,对营销策略的制定有严重影响,无法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人工采集方式造成公司管理成本增加,工作人员随时存在安全隐患。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公司在各专业、各层面的需求。基于营口供电公司电力
随着我国的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成为了基础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交通建设中时常需要修建隧道。隧道属于地下工程,围岩经常发生塌方,涌泥沙等灾害。为了减少灾害,保证施工和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脊柱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微创组采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