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认识过程探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毛泽东建国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是一个由正确逐渐走向失误的过程。建国后毛泽东探索之所以出现失误,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晚年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分析、判断和定位日益脱离客观实际造成的。毛泽东对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1956.9)、八大至八届三中全会(1956.9-1957.10)、八届三中全会至经济调整时期(1957.10-1966.5)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9)。前三个时期是毛泽东对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和实践正确探索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毛泽东对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日益偏离客观实际的时期,八届三中全会改变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毛泽东认识上发生转折的标志;“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对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完全错误的时期。从客观实际、主观认识和实践情况三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分析,毛泽东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与实践存在四种状态:即客观、主观和实践三者相一致的最理想状态;主观认识缺失,但实践与客观相符合的较为理想状态;主客观相脱节,但实践与客观相符合的较为理想状态;主观认识和实践都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的最不理想状态。毛泽东建国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认识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必须根据国情来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此确定工作中心,尽可能使主客观一致;第二,主观认识不清晰,不急于作出结论,在实践中应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确定工作中心,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实践上,在抓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解决次要矛盾时,所采取的措施应为中心工作服务,而不能干扰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带动了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深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日益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不仅在心理上承受痛苦,同时也会感受到一些积极的改变,即“创伤后成长”[1]。“创伤后成长(PTG)”概念的提出为创伤心理研究提供了
从我国咨询立法现状出发,分析了咨询立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建立独立的咨询法的优越性。并提出了七点立法原则。
以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模型.基于产品供需合作、技术供需合作、资金供需合作、管理供需合作、人才供需合作、信息供需合作等6因素
吴汝纶(1840-1903)是一位活跃于晚清政界、学界的知名人物,在文学、经学和教育领域都颇有建树。作为“桐城派”末代宗师的吴汝纶,面对日益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他并没有囿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