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研究具有心血管中低危险因素的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并进一步确定术前hsCRP水平升高是否可以作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目前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一定依据。2方法49例年龄在65岁以上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6年联合发布、2002年及2007年再次修订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中的“临床病史危险因素分级”中至少具有一项中危因素,或两项及以上低危因素同时不存在高危因素,依据200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心脏协会(CDC/AHA)指南中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hsCRP水平分界点,按术前所测hsCRP的水平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或hsCRP低水平组(hsCRP≤3mg/L组,n=21)和实验组或hsCRP高水平(hsCRP>3mg/L组,n=28)。术前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术前一周内任一天进行24hHolter(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选V1、V3、V5导联),麻醉方案由麻醉医师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情况确定,记录术中一般情况。术后全部患者均采取镇痛措施实施术后镇痛,术后第一天清晨行24hHolter监测并复查电解质和红细胞压积(Hct),随访患者至出院,观察术后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后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是否有差异,并进一步确定术前hsCRP水平升高是否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术后最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心肌缺血与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3结果两组49例患者总共有19例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其中对照组有4例,实验组有15例;整个研究中,术后总共有7例发生了其它的心脏不良事件,其中对照组有1例,其余在实验组中。两组间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前hsCRP水平升高是术后最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反应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严重程度的指标即ST段总压低时间、压低阵次、最长压低阵次、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等实验组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是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短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结论(1)老年患者术前hsCRP水平升高(>3mg/L)与术后最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心肌缺血的发生之间具有相关性;且术前hsCRP水平升高是术后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2)老年患者术后心肌缺血是术后最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且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术后心肌缺血是术后其它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3)术前hsCRP水平的测定可能可以补充完善以往心血管风险评分系统对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