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科教育是世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就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而言,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较少,大多还集中在职前培养的理论探讨,而对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如何,尚鲜有实证研究涉足。教师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支撑教师教育的基础,它几乎影响到教师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研究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考虑,从研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师知识需求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六位一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师知识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知识现状和知识需求,找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途径。通过调查,主要发现:(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师知识总体情况欠佳,一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与胜任多学科教学应该具有的知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对于语文和数学的学科知识掌握很好,特别是其中的重点知识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对于“副科”课程,特别是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科知识掌握非常薄弱,而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的主科偏向;(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拓展教育理论知识;(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课程知识还处于语词层面,对实践性知识掌握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努力将教师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重点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反思研究能力等;(五)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知识视野狭窄,需要扎实推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六)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关于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掌握较好;(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本研究从在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农村学校、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和职后培训四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完善和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师知识。在在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方面:(一)必须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这是确保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成为专业教师的必由之路;(二)提高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三)提高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对话;(四)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在农村学校方面:(一)建立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师知识发展提供动力;(二)构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共同体,为其教师知识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三)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知识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在职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彰显多元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职后培训方面:要根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生物全息论认为 ,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征与整体相似 ,它贮存着整体信息 ,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提出一维 (线性 )穴位系统。并认为全息论与经络理论不相违背。笔者认为 ,全息
民生理念主导下的镇江市公立医院改革,收到了资源效用充分发挥、公益性质空前放大、医务人员积极性被有效激发、群众医疗负担有效减轻等多方面的成果,使得公立医院在医院得发
病理学教学在医学信息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的形势下,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病理学教学跃上新的台阶。而本文所探讨的开展
针对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运用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切实运用在幼儿园科学、创新、稳步发展的过程之
<正>民国时期的上海商界奇人黄楚九,是我国西药业、娱乐业的先驱,一生创业横跨诸多领域,时人称他为"百家经理"。他敢为人先,故创下多个中国"第一":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
<正>吉林雾凇岛一个美丽的地方。雾凇岛是松花江上的一个小岛,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这里是雾凇最集中的地方,因冬季雾凇厚重持久、树形奇美而享誉海内外,是观赏雾
为了提高弹丸定距空炸精度,对某坦克炮杀爆弹定距空炸引信设计过程中定距空炸体制的分析与选择、电路的设计和电源的分析与选择进行了理论计算、仿真和试验研究。为了选择一
八桂贤吏陈宏谋万成慧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广西临桂县出了一位被誉为理学名臣、岭表儒宗,蜚声朝野的人物-陈宏谋.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十五日(1696年10月10日),出生在临桂县西
对美学上的“比德”说的由来作了详尽述说,指出“比德”是我国传统文艺中审美内容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方面,与我国传统的艺术方法“比兴”相关联,并对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