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王叔和所撰《脉经》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它汇集魏以前医学典籍,“各以类例相从”,不仅保存了魏以前的医学文献,而且是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在中医文献领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林亿校定《脉经》进呈箭子盛赞此书曰:“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详此书之所以能久传于世而不绝者,良由此也。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脉经》的基础上,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文献学方法,从《脉经》一书性质的再认识、王叔和生平著述考、《脉经》版本研究、《脉经》引人引书考、林亿校注《脉经》考等五个方面对《脉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将《脉经》一书著录于“诊法”类。《中国医学通史》亦认为:“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术传承的角度,并结合该书内容,提出《脉经》是集魏以前医学文献而成的一部著作,是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的一次整理与总结。文章从历史发展、命名由来、书目著录、撰写原因、编撰体例、内容要旨六个方面,多角度地论证了《脉经》一书的性质。《脉经》性质的再认识,重新审视了《脉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不仅有利于对该书的正确评价,而且有利于该书的传承与利用。《蓟汉微言》述其师章炳麟之说云“张仲景、王叔和事,最先见皇甫谧《甲乙经·序》,谧作《释劝论》。”今考《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王叔和,正史无传,没有确实的史料可考,且传世事迹不多,因此,历代关于王叔和生平、里籍争论颇多。本文在广泛收集文史资料及医学资料的基础上,指出:王叔和名熙,以字行;其与仲宣同时,年长于皇甫谧;其与卫汛同时,或师承于仲景;仕魏为太医令,卒葬湖北襄阳。其里籍当为山东高平,即今邹县西南的郭里集一带。本文在广泛参考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王叔和的主要著述:撰次“仲景遗论”,为《张仲景(药)方》;集魏以前医学文献,为《脉经》;此外尚有《王叔和论病》、《新集(书)病总要略》、《脉诀》及《脉诀》类著作、《孩子脉论》等。除《张仲景(药)方》、《脉经》外,其余诸书多为伪托之作。《脉经》的后世传本,学者多认为有两大系统,即:何大任系统与龙兴本系统。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一次梳理了这两大版本系统的脉络,补充了相关研究内容,并将何大任本系统与龙兴本系统做了对校。何大任本系统选以现存最早之元·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龙兴本系统选以现存最早之明成化十年苏州毕玉刻本。两本共校出异文696处,其中何本优于龙本者276处,龙本优于何本者150处,难校是非者270处。因此,可以得出何本系统优于龙本系统的结论。在何本系统中,以元·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由于重刻本,其行款与版式与原本不一定完全相同,且在重刻过程中间或有文字谬误;而影刻本完全按照原刻本逐叶影摹刻印,酷似原刻本,因此明代佚名氏影刻之何本,是现存惟一接近宋版原貌的刊本。《脉经》乃汇集魏以前医学文献而成。该书除根据《黄帝内经》及扁鹊、张仲景、华佗诸家所撰医籍外,还广泛参考了多种前代医学著作,如《脉法讚》、《四时经》等。本文不仅就其引书形式、引书方式、称引方式等进行了阐述,而且在文史记载、书目著录、条文对比的基础上,对引人、引书做了详细地考证。就引人而言,本文首次对《脉经》序文中所言“王、阮、傅、戴、吴、葛、吕、张”进行了考证。这一考证,对探究《脉经》的成书基础及研究《脉经》的理论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就引书而言,本文将《脉经》所引现存世医籍与《素问》、《针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条文对比分析,对已佚医籍《脉法讚》、《四时经》、《张仲景论脉》、《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手检图》等进行了考辨研究。这一研究,对古医籍佚书之考证,对古医籍版本源流之考证,对存世古医籍演变之考证,对中医学术源流之考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亿校注《脉经》是后世所传《脉经》诸版本之祖本。本文详细研究了林亿校注《脉经》所采取的文献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探究《脉经》一书的原貌,而且对今天的古医籍整理工作将会有所裨益。该书撰成后,广为后世医家所引用,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等。该书不仅在国内堪称医学名著,对世界医学亦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