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渔业法》历经四次修改,确立了详尽的渔业养护制度。遗憾的是,现行《渔业法》未对过度捕捞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无法有效回应这种现象。随着人口的增长,捕捞工具的优化,过度捕捞导致的无鱼可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困扰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重大难题。在现有的治理制度无法应对的情况下,我们亟需探索合乎国情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展开,将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归结为治理模式、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的集合体,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在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法,考察域外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在模式设计、体系结构及制度安排上的经验,最后从变革治理模式、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制度安排三方面提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完善路径。文章共分六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文章提出问题并将问题限定在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其次,描述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自然条件、政策依据和法律背景;第三,明确了本文秉承理论分析、实践考察、经验借鉴到制度完善的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选定定性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确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最后,指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内涵进行解读,指出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是规范海洋渔业资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计划、决策、资源分配、制定和执行实施相关措施等事项的治理模式、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体。其中,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安排是规范和约束海洋渔业参与者行为的具体规则。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体系是所有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安排按照一定秩序形成的整体,如以规则制定主体、制定方式为依据划分的正式制度体系和非正式制度体系,本文也正是以此种划分思路来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体系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模式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问题的方法论,集中体现了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指导思路,并对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接着,通过对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博弈和集体行动逻辑这三个理论原理的分析,指出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生成缘由。第三章“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现状考察”。本章首先解构了我国现行海洋渔业资源治理模式,并从政府管制部门缺乏相关科学专业管理知识、集权管制型执法活动与渔民们自行设计的习惯规则不协调以及中央政府的渔业管制压制人们学习解决渔场公地悲剧问题的空间这三方面反思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体系失衡的现状。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安排面临的挑战,即渔业技术规制难以保护鱼类、渔业投入控制制度加剧过度捕捞、渔业产出控制制度无法有效施行等问题。第四章“域外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制度借鉴”。本章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考察了域外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经验。国际层面,以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发展为例审视了全球性渔业组织(国际粮农组织)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区域层面,以公海登临检查制度发展为例梳理了区域性渔业组织(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国家层面,介绍了土耳其阿兰亚近海渔场、加拿大新斯科舍近海渔场、斯里兰卡马维尔渔场这三个渔场的渔业治理经验,指出渔业治理需要设计并实施适合当地情况的制度,而且还要能保证富有成效的制度能继续维持下去。域外成功经验的启示是迈向多中心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模式、重视非正式渔业规则的海洋渔业治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进行因地制宜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安排。第五章“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变革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模式,即强调渔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渔业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和渔业治理方式的自主化。接着从支持公认的非正式渔业制度约束规则的延续、正式渔业制度补充强化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性、正式渔业制度可适时修正或替代非正式制度三个方面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体系。最后提出了规范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制度安排的具体路径,即从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技术限制制度、投入控制制度和产出控制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分析。第六章“结束语”。本章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简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