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虽然陶瓷艺术早在几个世纪前就作用于建筑等环境空间,但环境陶艺概念的提出及受到重视却是近十几年才发生的。究其缘由,这与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以各个时期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为依托,通过各个阶段环境陶艺的创作观念、材料以及形式手法的分析,试图梳理出环境陶艺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探索与发展的趋势过程。改革开放后至1984年间中国文化政策已经回归与调整,同时1979年北京机场壁画的诞生,国内壁画热的兴起都为环境陶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中国环境陶艺依然延续了以工艺装饰为特色的发展。1985年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环境陶艺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与升华。陶艺家们对环境陶艺实验性的探进使得陶瓷的功能与表现形式进一步得到拓展,而且陶瓷艺术也逐渐从“物”的追求中解放出来,成为精神价值的需要。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剧、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转型、文化功能的转变以及信息与传媒革命都为环境陶瓷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分析得出当代中国环境陶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做出了瞻望。从延续到探索再到多元开放的阔步前行,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正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向现代型转型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印证了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凭空的偶然性现象,而是存在于各有特色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场自我调整与革命。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陶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周易-系辞》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意义,也更能明了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