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刮器作为一种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器物类型,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关于端刮器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内仅仅以形态和类型划分作为重点内容,针对其功能的判断多来源于现代思维与近现代民族学材料。对于端刮器的功能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往往采用实验考古学与微痕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石制品表面痕迹的观察与分析,结合现代模拟实验,可以推断出这些痕迹产生的原因,进而“透物见人”,对古人类的生业模式提出合理解释,为研究古人类的生存状况提供新的证据。大洞遗址是目前东北长白山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以黑曜岩为主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于2007年首次被发现,2007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工作,调查共获得石制品超万件,试掘共获得石制品5419件,试掘共发现端刮器18件。本研究主要以大洞遗址调查和发掘的13件黑曜岩端刮器和1件复刃刮削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实验考古的方式,模拟黑曜岩端刮器的加工和使用过程,并通过使用实验获得的微痕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再结合考古标本进行分析、比对,进而推测大洞遗址端刮器的使用功能。通过本研究所进行的实验发现,相较于以往观点,黑曜岩端刮器在加工、修理过程中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不仅包括传统认识上的压制法和软锤锤击修理,采用硬锤锤击同样可以获得精美的端刮器。而且针对未经使用过的端刮器,可以根据其刃部表面微痕判断具体的加工、修理方式。大洞遗址中一件经过二次修理后未经使用的端刮器即是采用硬锤锤击进行二次修理。在使用方式上,通过对大洞遗址端刮器的微痕观察与分析发现,大部分完整端刮器都在近端可见较为规整的条状痕,结合实验过程以及结果,可以推断大部分端刮器都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装柄行为。而且不同的使用方式、使用习惯对端刮器的刃型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具体加工对象方面,以往多数研究认为端刮器应为刮削动物毛皮皮下脂肪的专门工具,但根据实验结果来看,大洞遗址的端刮器不仅用于加工皮革等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用于加工木材等中等硬度材料以及动物骨角等高硬度材料。端刮器作为一常见的打制石器类型,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乃至青铜时代,从空间范围来看不仅在东北亚地区较为常见,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发现。针对端刮器的使用功能,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体现出不同地区的古人类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不同,也体现出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