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豆根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收载其基源种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等功效,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等,临床使用有别于易混淆品北豆根。《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则收载山豆根为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变种)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var. polyphylla S. Z. Huang et Z. C. Zhou的干燥根和根茎。近年来随着山豆根药材的开发力度加强,加之野生资源分布较窄及其较长的生长年限,药材野生资源已经接近枯竭。目前虽有广西那坡、靖西、马山、隆安、贵州安龙以及云南西畴等地进行栽培种植,但是由于种源稀缺、基地管理和采收期未至等原因,暂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推广山豆根种植已迫在眉睫。中药材区划是发展栽培生产及指导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按照区划要素的构成,分为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目前山豆根的区划研究仍为空白,而现有中药材区划普遍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只针对药用物种生长适宜性,不是基于药材品质的适宜性区划:(2)使用的生态数据精度较低(分辨率约为1 km),实用性较差;(3)只有全国和省级2个不同尺度,且2个尺度所使用的数据精度相同,针对性不强;(4)忽视了药材质量及其生态环境;(5)尚无使用高精度生态数据对县级尺度的中药材区划。本论文基于全国不同产地山豆根的质量评价,结合地理信息学、植物学、统计学等学科,根据影响山豆根分布的各种生态环境,开展以优质、高产为目标的生产区划研究,得到优质药材生产区划图、最适宜区范围与面积,以期为山豆根优质药材人工种植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一、山豆根质量评价研究1.1外观性状评价通过全国产地的43份药材色泽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的观察对比,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山豆根横截面木质部颜色为比色卡中第一册黄色-橙色组的14页D图或15页D图色泽,在药典描述的外观性状基础上对其外观色泽进行补充。1.2物理性状评价通过对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的叶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这两个种的叶片数目和叶被毛为首要分类性状,由此可快速鉴别其成年植株;叶脉和叶表皮的微形态可以提供较好的分类和鉴别依据,结合其他形态特征可准确鉴别包括幼年植株之内的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根内部结构特征集中于方晶分布、木栓层细胞数、淀粉粒、木纤维和射线等。根据以上性状特征的描述,可以作为区分山豆根正品种下单位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依据上述性状,可解决山豆根药材种苗、成熟植株和干燥药材的鉴别问题,可作为其物理性状的评价标准。1.3化学性状评价通过HPLC法测定全国不同产地的43份山豆根药材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成分含量,根据其总含量的聚类分析和线性情况的描述,结果表明各地区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产地山豆根药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山豆根优质药材的生产区划意义重大。所有药材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含量均高于药典规定值(0.7%),其中广西忻城县、马山县山豆根基源种为多叶越南槐,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含量为1%-2%之间,种下单位与原变种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且含量无明显差异,均可作为山豆根药材使用。二、山豆根生产区划研究2.1生态适宜性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位模型(Maxent)相结合,将其地理信息和生态环境因子导入Maxent,最后在ArcGIS10中加载Maxent运算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山豆根在全国的适宜分布区域为:广西境内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南丹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兰县等地;在贵州省境内的册亨县、安龙县、兴义市、贞丰县等地;在云南省境内的富宁县、麻栗坡县、西畴县等地。分析结果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有较好的重叠性,表明了该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2生产区划研究根据现有文献和历版药典记载,山豆根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含量作为其质量衡量标准,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药理作用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除了针对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含量进行区划分析以外,还分别对这两个成分进行再一次的生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山豆根苦参碱含量、氧化苦参碱含量及二者总含量较高且适宜生产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南丹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平果县、天峨县、忻城县、天等县和靖西县等地。根据其最适宜区域面积统计得出,广西适宜区域占全国总适宜面积的75%以上。本论文对不同产地山豆根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同时根据影响山豆根分布的各种生态环境及其品质相关因子,开展以优质、高产为目标的生产区划研究,为山豆根的种植适宜基地选择提供参考,也对其优质药材种植生产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