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减轻黏膜炎症反应,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我们对Ⅱ型慢性鼻窦炎手术后的病例,给予罗红霉素治疗,通过对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估,对术腔清洁时间及上皮修复时间的比较,以及对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变化的检测,综合评价罗红霉素干预治疗对慢性鼻窦炎内镜术后的总体疗效的影响,证实:长期小剂量口服罗红霉素能抑制术腔黏膜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上皮修复,提高鼻窦炎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及生活质量,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Ⅱ型患者共60例,采用单纯随机化方案,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方案,只是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种类不同,治疗组服用罗红霉素,对照组则服用乙酰螺旋霉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指标分布均衡,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按照FESS手术原则,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手术。术毕给予膨胀海绵填塞,术后48小时撤出填塞物。术后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止血、激素喷鼻、鼻腔冲洗等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局部清理。术后当天开始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抗菌剂量的半量,持续服用3个月,治疗组服用罗红霉素,对照组则用乙酰螺旋霉素。随访3个月,分别在术后第1月,每周复查1次,术后2-3个月,每2周复查1次,并进行记录。观察术腔清洁时间,上皮化时间;分别于术前和随访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取中鼻道黏膜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标本IL—4的含量,观察其含量变化;随访结束后,采用海口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本实验数据均采用SAS8.0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
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分别为80.00%和53.33%,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2.术腔清洁时间比较,2周内治疗组术腔完全清洁比例83.33%高于对照组59.99%,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腔清洁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两组上皮化时间比较,8周以内,治疗组术腔黏膜上皮化比例86.67%高于对照组63.33%,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皮化进程治疗组好于对照组。
4.随访结束后,在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SNOT—20量表和VAS量表进行两组相关性分析,计算其Pearson相关系数R=0.3173,P<0.05;R=0.2351,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变量间呈正相关性变化,但相关系数较小(<0.7)。
5.随访结束后,治疗组黏膜IL—4的含量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将随访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鼻黏膜中IL—4检测含量与SNOT—20总分、症状视觉模拟量表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P均>0.05,故认为两组间以上指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口服罗红霉素能够缩短慢性鼻窦炎患者内镜术后术腔清洁时间和黏膜上皮化时间,加速创伤黏膜的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具有积极作用。
2.罗红霉素有助于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3.罗红霉素可以减低术后黏膜的细胞因子白介素—4的含量,间接证明其可通过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优势偏移,纠正免疫失衡状态,减轻黏膜炎症反应。
4.长期小剂量服用罗红霉素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患者可以耐受,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鼻窦炎手术后常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