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观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为内观训练在中国小学生及儿童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将227名长沙市蓉园小学5年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112)接受11周的内观训练;对照组(n=115)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完成干预的研究组人85(男43人,女42人),对照组71人(男36人,女35人)。然后把研究组分为研究组a 30人(男9人女21人)和研究组b 55人(男34人女21人)研究组a是按正确的方法积极做内观训练的儿童研究组b是未按正确的方法或者不积极进行内观训练的儿童。所有研究对象在干预前由家长填写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本人填写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干预前及干预后由儿童父母填写Achenl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儿童本人填写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DSRSC)、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PHCS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利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组a干预后CBCL量表中“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内向行为、外向行为”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03, P=0.045;Z=-3.810,P=O.000;Z=-2.405,P=0.016;Z=-2.141,P=0.032;Z=-2.752,P=0.006;Z=-2.828,P=0.005;Z=-2.881,P=0.004;Z=-3.409, P=0.001;Z=-3.342,P=0.001).研究组b干预后“躯体主诉、社交问题(干预前三组组间比较研究组b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思维问题,内向行为、外向行为”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24,P=0.015;Z=-2.113,P=0.035;Z=-3.736, P=0.000;Z=-2.057,P=0.040;Z=-2.015,P=0.044).2、研究组a干预后EMBU量表各因子评分中“母亲情感温暖”评分较干预前增加,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4,P=0.035)。研究组b儿童EMBU量表各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a干预后儿童焦虑抑郁量表中“抑郁总分”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4,P=0.023)。研究组b儿童焦虑抑郁量表各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a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各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干预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各因子评分中“躯体情况”评分较干预前增加,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8,P=0.001)。结论:1、按正确的方法积极参加内观训练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违纪问题,攻击问题,内向问题,外向问题(P<0.01)。2、按正确的方法积极参加内观训练能够降低儿童的退缩,社交问题(P<0.05)。3、按正确的方法积极参加内观训练会提高对母亲的对感情温暖的敏感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