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正常儿童数学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正常儿童数学认知的ERP波形特征,探讨儿童的数学认知过程。方法选择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各20名,采用20以内加减计算及相应答案作为刺激内容,进行ERP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1、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ERP波形成分一致,计算主要包括N1,P2,N2,P3,N3;答案判断主要包括N1,P2,N2,P3。2、计算时五年级儿童的N2下降支比二年级儿童下降快,且P3潜伏期短。3、错误答案的N2波幅比正确答案高,P3潜伏期及波幅则没有统计学差异。4、计算过程中大脑两侧相关区域均有参与,颞、前额、顶枕部相继被激活,后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前额及顶枕部。结论二年级和五年级儿童计算的ERP波形稳定且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N2下降支及P3潜伏期;答案判断是一个不同于计算的认知过程,在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判断上也存在心理差异;计算加工依赖于皮层大范围支持网络的共同参与。第二部分癫痫儿童数学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目的通过对癫痫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的ERPs进行比较研究,了解癫痫患儿数学认知损伤程度,从而寻求一种较为客观的认知评价手段。方法选择癫痫患儿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3名,采用计算及答案判断的刺激方式,进行ERPs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1、癫痫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的ERP波形成分基本一致,计算主要包括N1,P2,N2,P3,N3;答案判断主要包括N1,P2,N2,P3。2、计算及答案判断中,癫痫患儿总体P3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延长。3、部分癫痫患儿的P3潜伏期仍在正常范围,但趋向于偏低水平。4、ERP测试结果与韦氏智力量表测试结果一致。结论癫痫儿童在计算及答案判断时具有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心理过程,但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受到了损伤;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可作为癫痫儿童的数学认知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