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了解盐城市区2012-2015年住院患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认识完全KD与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重视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高危因素,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情况,为临床诊治K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2015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三家三级医院确诊为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KD并发CAL的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2-2015年共收住129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1。2岁以下患儿占58.91%(76/129例);5岁以下患儿占93.02%(120/129例);5岁以上患儿占6.98%(9/129例)。KD临床表现发生频率不一: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次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118例(91.47%),多形性皮疹114例(88.37%),颈部淋巴结肿大109例(84.50%),四肢末端改变占108例(83.72%),双眼结膜充血105例(81.40%),肛周改变发生率最低,84例(64.34%)。心脏损害中CAL发生率为50例(38.76%)。(2)完全KD与不完全KD组间比较:完全KD组103例,不完全KD组26例。在发病年龄方面,完全KD组患儿相对集中﹤3岁,而不完全KD组各年龄段分布较平均。不完全KD组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7.83±3.37)及总发热时间(9.23±3.45)长于完全KD组(分别为6.07±2.25,8.0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不完全KD组肛周皮肤改变(73.07%)明显高于完全KD组(6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N%)、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检查完全KD组均升高较不完全K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增高,其中亚急性期增高明显,不完全KD组较完全KD组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钠离子(serum sodium,Na+)降低,完全KD组较不完全K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D并发CAL的单因素分析提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白蛋白(albumin,ALB)的下降,CRP、ESR、亚急性期PLT的上升,发热平均时间CAL组较nCAL组长(P<0.0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KD10例患儿中,CAL7例。(4)随访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的28例,1月恢复9例,3月恢复累计23例,6月恢复累计27例;冠状动脉扩张13例,6月恢复5例,一年累计恢复10例,两年累计恢复12例;6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其中有2例于2年内冠状动脉恢复正常,1例2年内随访冠状动脉未恢复,3例系随访一年内病人,冠状动脉未恢复,仍在随访中。结论(1)盐城市区川崎病3岁以下婴幼儿为完全KD发病高峰年龄,而不完全KD各年龄段分布较平均。(2)肛周改变可帮助诊断不完全KD较重要的依据之一。(3)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为:发热平均时间长短,Hb、Hct、ALB的下降,CRP、ESR、PLT的上升以及IVIG无反应。(4)CAL患儿冠状动脉恢复随访,其中轻度冠脉损害(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大多在3月恢复,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多数于一年内恢复,冠状动脉动脉瘤患儿恢复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