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临床上术前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使用最多的手段是影像学检查,但是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只能依据形态学、CT值及增强情况等指标来判断病灶或淋巴结的良恶性。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它不仅可以从形态学上进行判断,更能在分子代谢水平为病灶、淋巴结的良恶性判断提供依据。在众多PET/CT显像剂中以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最为常用。本文旨在研究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二.材料与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量、慢性肺疾病史、主诉等病历资料和18F-FDG PET/CT、增强CT、术后病理检查对患者原发灶、淋巴结等相关数据的检查资料。通过PET/CT、增强CT及术后病理结果,计算并比较PET/CT、增强CT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淋巴结最大径、标准摄取值(SUV)、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等在不同淋巴结性质中的差异。三.结果1.在同时进行了18F-FDG PET/CT和增强CT检查的167例患者中,共清扫出731组淋巴结,PET/CT对淋巴结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70.10%、95.07%、88.10%、84.62%、89.15%、0.65,增强CT分别为54.19%、92.23%、81.67%、72.85%、83.97%、0.46,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PET/CT、增强CT、病理测量的NSCLC肺部病灶最大径分别为4.37±1.98cm、4.17±1.94cm、3.98±1.95cm。三者对原发灶最大径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1.65,p=0.193>0.05)。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PET/CT对患者的淋巴结分期的准确例数为120例(71.86%)、不准确例数分别47例(28.14%),增强CT分别为95例(56.89%)、72例(43.1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PET/CT对患者的TNM分期的准确例数、不准确例数分别为102例(61.08%)、65例(38.92%),增强CT分别为82例(49.10%)、85例(50.9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8<0.05)。4.PET/CT及增强CT共同测量的可见且非融合的169枚淋巴结最大径分别为15.09±6.87mm,14.84±6.52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3.01,P=0.03<0.05)。5.在PET/CT测量的286枚淋巴结中,经病理结果明确为阳性淋巴结157枚,阴性129枚,其最大径分别为15.07±6.76mm、11.02±4.07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6.40,P=0.00<0.05)。6.将PET/CT测量的286枚淋巴结,通过病理结果明确为阳性淋巴结157枚,阴性129枚,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SUVmax分别为9.90±5.82、5.39±3.00,SUV均值分别为6.27±2.68、3.70±1.73。两者的SUVmax、SUV均值,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的SUVmax、SUV均值都有统计学差异(t=8.71,P=0.00<0.05;t=10.07,P=0.00<0.05),且均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四.结论1.与增强CT比较,18F-FDG PET/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上更具有优势。2.淋巴结的最大径、SUVmax、SUV均值等指标对PET/CT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