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大连市全流域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城镇开发用地严重不足,现代海洋开发使陆地众多工业向海岸带迁移。如今工业和城镇化的进程迅速发展,使得重要海湾污染物入海通量剧增,致使湾内海水受到污染,导致海湾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日益增加,海洋环境质量优劣和改变,如今已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海洋环境纳污量计算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排放量分配是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污染物根治,防止海洋污染蔓延,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特别是海洋中COD、氮、磷等污染物,是我国海域重点监控化学污染物。该论文通过对排放源污染物实施管控模式,将锁定的空间范围内排放源产生污染物的数量控制在海洋环境允许限度内而实行的污染容量控制和分配数模计算研究。本论文以大连普兰店湾为研究目标海区,它是普湾新区化工园区开发区和城镇建设先导区。凸显工业城市化开发力度大,部分生境地区呈现出的污染趋势,已积重难返。笔者以课题研究组于2013年7月水文和水质化学要素COD、氮、磷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观测水文要素数据,建立普兰店湾海域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普兰店湾水交换能力、海洋容量计算和总量控制、减排分配等做了探索性研究。其调查研究内容:研究了海区水动力交换情况,计算6块分区交换能力排序为B区>E区>C区>D区>A区>F区;I号排放点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环境容量没有剩余,应对陆源排放削减;其余排放点的COD、氮、磷均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同时研究了2种COD、磷超标,可基于指标体系的再分配方案,无机氮通过增设I’号排放点,对I和I’号排放点,建立基于响应系数场的再分配方案。筛选出该湾排放点新址,利用物理净化阻止污染向外水域污染蔓延。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探讨,可为今后普湾新区在新一轮开发,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使资源、生态和环境协同发展,实现该湾入海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和纳污的环境容量相一致,也为属地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管理的近岸海域承载容量——即“排放负荷量”,为尽快早日实现该区域总量控制、分配与减排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达到该地区生境优良,使生物量保持连续最大增长,推动大连新市区流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