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肢体疼痛共情的情绪背景效应和人格特点的影响——来自癫痫患者SEEG的证据
【机 构】
:
辽宁师范大学
【出 处】
:
辽宁师范大学
【发表日期】
:
2021年期
【基金项目】
:
其他文献
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是指测试比重学更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保持(Roediger&Karpicke,2006)。在以往众多的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中,实验材料大部分是被试学习过或熟悉的内容,尚未考察在没有学习过的或不熟悉的内容中是否也存在测试效应。Zaromb和Roediger(2010)根据自己与前人实验结果的比较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或词表的长度可能会对测试效应产生重要的
学位
在对他人形成知觉时,一个人的外在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性化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知觉有重要的影响。以往有关外在形式影响社会知觉的研究多聚焦在面孔层面,性化对社会知觉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大多只研究性化对某一个特质的影响,并未从社会知觉这一层面深入探讨。此外,性化对社会知觉影响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考虑到女性在职场中更容易表达出性信息,因此,本研究采用行为学结合脑电的方法,收集在校大学生对
学位
前人研究表明,情绪背景会对中性项目的定向记忆与遗忘产生影响,但是研究结果目前还存在争议。研究还表明,情绪背景会对项目的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否在项目与背景之间建立联系(联想编码、无意编码)是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另外,根据情境恢复效应,在测试阶段恢复学习阶段的情境,更有利于目标信息的回忆。情绪背景影响项目定向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中只考虑了背景与项目联想编码的方式,当二者无意编码时,情绪背景如何影响项目
学位
社会排斥是指因为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在以往研究中,被排斥个体倾向于对他人做出消极的评价,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攻击他人和自我攻击。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受排斥者的外部表现,缺乏对更加基础的认知阶段的探讨,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高级认知和行为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选择性记忆是社会知觉转化为行为的必要环节。个体在生活中,经常获取
学位
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展开了激烈争论,但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结论。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从人格、认知加工等一些新角度来探讨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高自尊异质性理论的提出,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在自尊与攻击性的争论中。关于内隐与外显自尊的不一致类型有高外显低内隐和低外显高内隐。以往研究较多的关注于高外显低内隐自尊,对低外显高内隐自尊关注相对较少。然而研究发现,低外显高
学位
多感觉整合是指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被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有意义的感知觉和适应性行为的过程。多感觉整合的相关研究表明了多感觉整合可以由多种因素调节,如,多感觉刺激的时间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强度因素以及注意等等,并且这些因素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前一个试次中的刺激以及先前形成的经验都会对当前的刺激判断产生影响,这种试次与试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被称为试次历史(Trial History)。但是
学位
视觉工作记忆(VWM)系统是一个工作空间有限的系统,可以在线保存信息,随时可以通过被访问和操作以用于各种认知加工。近年来,神经电生理学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研究VWM。在视觉工作记忆的脑电研究中,一种被广泛用作测量工作记忆中存储项目数量的ERP指标是对侧延迟活动(CDA)。该ERP成分被认为是视觉工作记忆相关神经元持续放电的宏观表现,能够反映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全部的项目数量。但根据研究者近期提出的“活动-
学位
以往研究表明自恋与风险偏好有着紧密联系,自恋者往往抱有过度自信的自我观念而展现出风险偏好的倾向,但是这种高风险偏好却没有得到广泛验证。金钱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物质,自恋者可以通过物质商品的积累比如金钱以及伴随着他人的钦佩来寻找自我价值的感觉。由此看出自恋者与所获得的财产的自我表现属性有关。那么,本研究利用仿真气球冒险任务,从行为上探讨了虚拟的金钱奖励情景以及真实的金钱奖励情景中,不同的金钱奖励幅度对
学位
重读作为言语加工过程中重要的韵律特征,主要反映了一个特定音节、单词或短语在某种韵律结构中的相对突出,在言语加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探索重读加工的内在机制对于理解言语加工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和语言在声学、句法结构和意义表达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长期的音乐训练能够影响个体对语言的感知和语义理解。其次,在口语表达中,个体不仅通过听觉通道强调关键信息,也使用视觉线索(比如节拍手势)吸引个体的注意力,
学位
腐败行为往往涉及贿赂,而收受贿赂通常意味着双方会付出道德成本来获得利益,当涉及第三人时,贿赂行为也通常伴随着不公平行为。目前基于实验室情境下探索公平和受贿行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讨无监督情境下第三方个体的受贿行为特点及其神经机制。实验一和实验二旨在行为层面探究无监督情境下第三方个体的受贿行为的特征。实验一中被试需要完成无监督第三方裁判任务,被试扮演玩家C,即裁判的角色。基于两名玩家
学位